苗族翻鼓节的由来与特色活动

每逢二月,贵州南皋河两岸的山野便开始翻出了草绿色,漫山遍野长满了青色的草,粉色的花。每到这时候,苗家人便会聚集起来庆祝他们独特的节日——翻鼓节。在苗寨里,翻鼓节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春天祭祀祖宗祈求风调雨顺,更是为了联谊娱乐,寻偶交友。一直到今天,每逢二月家家户户还是会为了翻鼓节而精心准备。翻鼓节的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洗涤成为苗族文化长河中的绚烂瑰宝。

在苗岭中最有名的山峰是香炉山,位于凯里城西15千米处。香炉山海拔1200余米,因形如香炉而名。山上奇石古木遍地,远处看云雾缭绕。除去山中美景之外,香炉山也是苗族人民缅怀祖先的圣山。相传古代苗族人为了抵抗官兵的镇压,多次以香炉山为集结地反抗官兵。所以每到了翻鼓节期间,苗家人便会在这里度过最传统、最古老也是最盛大的翻鼓节。

因为地方的不同,翻鼓节也有着各式各样的称呼,如“吃牯脏”、“刺牛”、“鼓社祭”、“踩鼓节”等。然而不论叫什么,都不影响它作为黔地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的地位。不论这些名字如何称呼,都离不开“鼓”和“牛”。这是因为在古老的苗族信仰中,认为以牯牛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之居所,不仅如此,牯牛鼓还是一个血缘家族的象征和纽带。

庆祝“翻鼓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形式。翻鼓节又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即便是定期,苗族各个分支中所定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每3年、7年、13年举行,也有的地方是按照5年、9年举行的,而有的地方11年举行一次。不定期的翻鼓节需要经过占卜来确定时间。每逢“翻鼓节”,复杂的祭祀仪式是它独有的特色之一。一般来说会分为接双鼓、制新单鼓、斗牛、宰牛、送饭等步骤。

供族人祭祀用的神鼓,一般来说以整段楠木凿空而成,两端以牯牛皮蒙住。这种神秘的大鼓一般会有双鼓和单鼓之分。双鼓顾名思义是由两只大小相同的鼓组成,一般来说鼓身长约170厘米,直径约30厘米。双鼓一般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平时则由久婚无子的族人收藏。在苗家的传说中,供奉双鼓则可多子多福、无子得子。单鼓则为单只,比起双鼓来说略显短小,一般是祭祀时现制的,当祭祀结束后便要送去藏在山间的岩石洞中,任其腐烂,永不取用。

在整个祭祀过程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便要数斗牛这个环节了。每到此时都会精心选出参赛牯牛,披红挂彩上阵相斗。伴随锣鼓声、芦笙的牯牛在四面围满了人的斗牛场上开始一场生死的较量。在苗族被供作斗牛的大牯牛是不允许被杀生的,那些在斗牛中斗败战死的大牯牛也会被苗人当作英雄,厚葬,并树碑记下它的战功。

每逢斗牛的时刻开始了,不论是路过的商贩还是外地来的游客,在这时候都会被苗家人视为尊贵的客人,并邀请来一同观赏斗牛的场景。

被作为供品祭祀的牯牛,往往是最肥壮的。它们同样会被打扮得色彩缤纷,然而远远看去虽都是光鲜万分却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例如牛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花鞋的便是用来祭祀女祖先的,祭祀男祖先的牯牛角上则挂上了头帕和青布鞋。

当暮霭沉沉的时候,香炉山上以三根原木竖起的砍牛架便成了此时最为神秘的祭坛。苗家的汉子一边吆喝一边把牛卸了五颜六色的装扮绑在柱子上,然后便开始了砍牛仪式。在苗家这样的仪式是不允许外族人参与或者观看的,而且一定要在天亮之前完成。天一亮的时候,香炉山上便整整齐齐地摆满了祭祀的牛头。此时苗家的巫师“波摩”便开始虔诚地唱起古老的祭歌。随后是一系列向祖先送饭敬献供品等仪式,等仪式结束后,周围肃穆的氛围也随之而去。

随后而来的便是狂欢节了,“踩牛堂”或者“踩鼓”的时刻到了,整座香炉山刹那间沸腾了起来。姑娘小伙们都纷纷加入了歌舞中。双鼓被击出响亮而浑厚的声音,此时的香炉山上人人欢歌笑语、手舞足蹈,连年迈古稀的老汉也捏着长烟杆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畅舞。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8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