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灯会的特点:灯彩翩翩映山城

石城灯会,又称石城客家灯彩,源于唐末宋初,与客家人南迁息息相关。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是客家民系的摇篮之一,也是客家先民南迁东进的中转站。“士尚气节,男力耕种,妇勤女红”的石城人,因歌舞的雅好成就了客家灯彩的辉煌。在石城县,年纪稍大一点的人,谈起灯彩总是津津乐道,肚子里似乎藏着说不尽的观灯故事。世世代代的石城老表对它都有偏爱,究其原因,与方言土语有关。在石城方言中,“灯彩”与“丁财”谐音,暗寓“添丁发财”、“丁财两旺”的吉兆,灯彩背后蕴含的,是人们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只有在过春节或者元宵节时才会举办灯会。可这个模式在石城就行不通了。异彩纷呈的灯彩,在石城的各个时节都可以看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花灯节是必须举办的;在各种节庆日,民间也会自发组织舞灯活动,制作各式灯具,灯彩翩翩,游村串户。在一些我们看来与花灯无关的日子里,在石城人的意识中,花灯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石城生日祝寿要扎彩灯,新婚闹洞房要送灯,新娘归门三朝要上灶点灯,大年三十儿每家每户都要去祖祠里接灯……

“龙灯一出,无灯不让;龙灯一到,无人不接”。说到灯彩之首,则非龙灯莫属。龙灯中又以秆龙灯为最尊。秆龙灯用稻草扎成龙形,遍插燃着的香。舞龙灯的过程中,没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期间,由男童手持,走村串户即可。倘若遇到干旱年头,则用稻草扎成“应龙黄”,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消灾。

从阵势上来说,规模最大的是蛇灯,也叫板桥灯,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一两千人。凡村中男丁,每人拿一块五尺长的木板或竹篙,上扎三盏灯,表演时首尾相接,好似龙蛇舒卷,浩浩荡荡穿田塅、过山坳,结队游村,令人称奇。

从常见程度上来说,茶篮灯在石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当喜庆节日到来,尤其是春节期间,表演茶篮灯的队伍会走街串巷,在各个村庄巡回演出。队伍在进入某个村庄表演之前,往往先派出一名长者提着灯笼前去通告,东道主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主客见面,互相恭贺新禧。如果在队伍行进途中遇到新盖的房屋,这家主人一定会把门掩好,这时执龙头的小孩会走上前去唱庆辞赞贺,每唱一段,主人都要拿出红包答谢。等到庆辞唱完后,东家会敞开大门,迎接茶篮灯队伍。队伍进到堂屋内表演,舞毕便列队而走。只要是茶篮灯演出队伍所经过的地方,肯定是锣鼓齐响、载歌载舞;每到一户,主人都要摆出茶点糖果予以款待。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1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