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风火仙师童宾的故事

景德镇风火仙师童宾的故事

千年瓷都景德镇,窑火不灭,代代相传。在景德镇古瓷器厂内有一座庙,里面供奉着一位制瓷工匠,被尊称为“风火仙师”。庙里常年供品不绝,香火鼎盛,是历代陶瓷工人祭拜佑陶神的地方。为何一位普通的烧瓷工人会成为受人供奉膜拜的“仙师”呢?景德镇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位风火仙师本名叫童宾(1567—1599),是景德镇浮梁人,秉性刚直。幼年读书,无奈父母早亡,就拜师学艺,成为了一名制瓷工人,他悟性很高,制瓷技术也进步很快,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看窑。由于他为人正直、热心,因此深受工匠们的喜爱。

明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已经相当纯熟,经常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万历二十七年(1599),皇帝派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潘相来到景德镇,奉旨督造一口大型青龙缸,要求“万里无云”,即大缸周身不能留有一丝瑕疵。这样的要求太过苛刻,大缸屡烧屡坏,许久未成。潘相一边加紧逼迫窑工完工,一边进行“例外苛索”,对窑工强取豪夺、鞭笞加身,甚至捕杀。可怜工匠们食不得饱,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在潘相残暴凶狠的淫威下,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支撑在烈火熊熊的窑门口,有的实在支持不住,倒在地下,再也没能爬起来,处境十分凄惨。

童宾也是这些窑工里的一员,他看到窑工们的惨境,心里十分悲痛。他决心以身祭窑,以示抗议。在将身体投入熊熊窑火中时,霎时间火光冲天,在场的窑工们都留下了热泪。等到开窑之日,所烧制的青龙缸居然成功了,这口大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面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水波纹,精美无比。工匠们都认为是童宾的焚身使得大缸成功烧制,于是将童宾的骨灰收集起来,葬于凤凰山。同时,童宾的刚凛也激起了工人们对潘相和朝廷的无比憎恨,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后来,官府为了缓和矛盾,安抚民心,在烧窑工人的强烈要求下,为童宾塑了像,封其为“风火仙师”,供奉在祠庙中,祠名为“佑陶灵祠”。

佑陶灵祠由牌楼、广场、祠庙和七尊窑工神像所组成。祠庙上方悬挂着由清代督陶使唐英题写的青花瓷匾,字体清秀,笔力遒劲。

烧制窑瓷,必须借力于风和火,所以后代制瓷工匠们以“风火仙师”为陶瓷庇护神,顶礼膜拜。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进行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制陶人的盛典。

清代督陶使唐英到景德镇督造瓷器时,有感于童宾的牺牲事迹,以青花颜料手书“佑陶灵祠”于庙祠瓷质匾额上,至今仍在。他还将当年损坏的龙缸残件抬到了祠内,安放在高台上,写了《火神传》《龙缸记》作为纪念。

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童宾“其志气之凛冽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贯在百世”,他的凛冽正气长久地激励着当地的窑业工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0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