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中蕴含了哪些寿文化
中国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重阳节是其中唯一一个以敬老和祈寿为内容的节日。重阳节约起源于先秦时期,《易经》有云:“阳爻为九。”所以,九九就被定义为重阳。因“九”谐音“久”,所以,重阳节便有了尊老、祈寿的名头。
重阳节有登高野游、赏菊饮酒、佩戴茱萸、食蓬饵、放风筝、蒸花糕等习俗,据说这些习俗都是带着可以延年益寿的名头来的。说起这些习俗的讲法,还要从东汉末年说起。相传,有一年重阳节,曹丕给朋友送去了菊花酒和茱萸,并附一信说明:“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易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这段话说明了人们之所以重视重阳节是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故“嘉其名”。而登高和食糕则和“高寿”“高龄”联系起来了。
古时的重阳节和寿文化的联系主要是延年益寿,后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重阳节被正式定义为老人节。至此,重阳节正式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重阳节中寿文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深刻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当然,如果能够在重阳看到儿孙团聚,和乐融融,这何尝不是对老人的一种安慰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