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舞布龙习俗的由来与特色
瑞安的舞龙历史久远,可以追溯至宋代。
瑞安风行的舞龙有布龙、鱼龙、板凳龙……其中以布龙为多数,它归属武龙。
布龙制作很是讲究,由龙头、龙尾与龙身组成。龙头用竹篾或者细铁丝扎成扇骨子,外表糊上纸,再装扮成骆驼脸、鹿角、牛耳、虎眼、狮鼻,下巴还配上长长的龙须;龙尾也用竹篾为架外糊彩纸,状似带有尾鳍的金鱼尾;龙身是由很多节竹篾扎成的篓状体组成的,中间可插烛,俗称“龙档”。
每节之间保持一米多的距离,上边蒙上绘着彩色斑纹与鳞甲并用白布镶边的龙布,民间称“龙被”。把龙头、龙尾与龙身结合起来,即成一条栩栩如生的彩龙。
9节龙全长20多米。除此之外还有龙珠。它虽不起眼,但是很关键,舞龙表演的全过程都是盘绕着龙珠而动。龙珠是用细竹篾扎成一个球体,中空可插烛炬,外面蒙上一块红绸,似一颗赤红的彩球,并镶上木柄,由一人操作。
一支舞龙队由舞蹈与音乐两部分人员组成。舞龙人员按龙档计较,每档一人外加执龙珠一人,如10档龙则需11人。乐队也要看使用的乐器的多少,一般使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的,有6人便可。此外还有参龙、执旗等总共20余人。
在龙队的诸脚色中,执龙头、龙尾与龙珠的三脚色甚为重要,舞龙头的要力气大、跳患上动、举患上高;执龙尾的要机警,配合龙头,做到首尾呼应;使龙珠者是领头人,要在蹿、蹲动作中见长。
舞龙者都是男性,因为舞龙会使身体的力量耗损大,跳跃动作多,常从人身上跨过,女性不宜;龙寄意为阳,历史上有“龙生九子”,这与舞龙者9人偶合,9位舞者正似9位龙子,在龙腹下嬉戏、玩耍、欢腾。
旧时,民间龙队舞龙前还要进行一定的仪式,“龙”一般要放置在龙王庙,也有放于其它古刹的,出行前先在庙中行“起香”式,一般在早上六七时进行。开始祭龙、净龙、开桂圆,由参龙师长教师致词,时间可长可短,全凭参龙者的程度与现场情形而定。
参龙师长一边儿击鼓,一边儿唱参龙词,参龙词都用四句七言韵文,用方言押韵。其内部实质意义大部分是称道龙的英武、好事与希求龙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舞龙,各地风俗不一,各有特色。布龙首要偏重于花腔技法,民间叫“掉头”,瑞安最多见的有见面礼、龙穿门、龙缠柱、龙衔尾、龙穿花、潜龙、盘龙、两头顺、龙障壁、倒穿抽、龙打滚、龙抢珠、二头运等30多个。
舞龙的乐队所使用的乐器,首要是锣、鼓、钹、小沙锣等打击乐,但有的也还有响嘁等其它乐器。舞龙也有其经常使用的词调,如:《慢长锤》“呛一乞一患上一乞,呛一乞一患上一乞”;《快长锤》“呛乞、患上乞,呛乞、患上乞(快速)”;《吃紧风》“关乞、关乞、关乞(连续急剧)”;还有《将军事命令》用响嘁伴奏。
舞龙很具有观赏性。龙,在一阵欢畅的鼓锣声中进场,一条金碧辉煌、栩栩如生的彩龙,在龙珠的指导下蜿蜒而出,绕场一周。跟着龙珠的举起,遽然抬头回头,遽然左右翻滚,场外鞭炮齐鸣,鼓锣声、喝彩声迭起。
龙如果在《将军事命令》的乐曲伴奏声中,会追着一颗红色宝珠,时而翻滚,时而回旋,忽而腾空跃起,气焰磅礴地翻腾,扶风云而雷霆万钧;忽而俯冲下扑如破波入水,翻江倒海,激起惊涛万顷;忽而摆尾嬉戏,轻捷矫逸地蜿蜒,晃头摆尾而婀娜多姿。
表演者不断地做着跪、卧、伸、扭、屈、扑、跳的动作,把一条巨龙的跃、滚、游、盘、翻、戏的动作表演得活灵活现。
如果双龙齐舞,则更为精彩。两龙来回穿梭、双龙彼此绞花或者双龙抢珠、双龙戏水等,排场更热闹,好像在汹涌澎湃的浪潮中翻滚,在闪电雷鸣的云雾里狂舞。精彩热闹的情景,还有龙队出乡巡演。届时,前有灯笼、火把、火铳、长号开路,后有五彩缤纷的旌旗、仪仗和乐队拥随。长长龙队异彩纷呈,或者穿村绕庄,或者越野过桥。尤其在黑夜,龙队上灯后,那华光闪烁,在河水中反照,流光溢彩,蔚为壮观。龙队所到的地方鼓锣喧天、鞭炮震地,一片灯烛辉煌,人群沸腾的场面。
当龙队在村中拜年访问演出时,挨家挨户地到乡村居民家去贺喜、祈福,各户的正堂中摆设着礼品,迎接龙灯的到来。
按民间习俗,舞龙也是为了“讨彩”。每一年,当龙灯到来每个人都很开心,谁家如有不孕媳妇,或者要求“早生贵子”,龙灯在演出中还会耍个出格的“花腔”,将龙身缩短,令一个小孩子骑在上边,在堂前绕行一周,谓之“吉祥物送子”。
龙与吉祥物同属灵物,那缩短的龙身正象征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