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龙灯习俗的由来与特色
“舞龙灯”是瑶族人民逢年过节时十分喜欢的舞蹈,以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尤其在大旱之年,更要组织举行盛大的舞龙灯活动,盼望天降甘露,以保好收成。
出于对龙的崇拜和信仰,舞龙灯一直在瑶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舞龙灯在瑶寨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瑶族民间曾有这样一段传说:
在很久以前,瑶民世代在高山峻岭的山坡地开荒,刀耕火种,种出了各种作物。但经常受到毒虫、野兽的糟蹋损害,甚至连人们的生命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龙宫大帝”为了给人间消灾除害,于是化身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巨龙,在山岭上空翻滚游动,浓雾滚滚,并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发出隆隆的巨大响声,久久地在山间回荡着……
从此之后,害虫、野兽再也没有出现,获得了好收成,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为了感谢龙宫大帝的恩德,就用篾扎纸糊成一节节的龙灯,点燃灯火,举着龙灯欢快地起舞。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每次举行舞龙灯时,首先要举行请龙仪式:众人举着已扎制好的龙灯,一齐到溪、河边,面对河流,洒酒点烛、烧香化纸后,再到土地神位处,点烛、烧香化纸,拜求土地神灵允许舞龙灯。然后,才开始串村过寨,从年头一开始,至元宵节通宵达旦地进行表演活动。
舞龙活动结束前,要举行送龙仪式:由舞龙者举着龙灯又回到河边,面对河水,洒酒点烛,烧香化纸,同时将经灯点燃烧掉,以示送龙归海。
龙灯由龙珠灯1个、龙头灯1个、龙身灯7个至9个、龙尾灯1个组成,另加鱼灯2个,牌灯4个,共18人组成龙队。每人手举一灯,按次序排列:龙珠灯在前引龙,龙头灯随着龙珠灯的晃动方向追逐;龙身灯一个接一个跟随着龙头灯走动和左右、上下晃动;龙尾灯紧跟在最后,不断地摆动;两个鱼灯随着龙的滚动,在两旁衬托配合自由地游动;4个牌灯分别在表演场地的边沿4个方位站立,不参与舞动。
龙灯表演时,根据场地的条件,每套动作可舞两个方位,多数是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做完一套动作后,便可以接着舞第二套动作,直至舞完为止。
舞龙灯以鼓、钹、京锣、云锣等乐器伴奏,有时也可加入一支或两支唢呐,跟着击乐吹奏一些瑶族的曲调。在表演中,按舞龙动作的舞动状况,默契配合,最后进入高潮。
龙灯的制作精致,用篾扎成型,表面再用各色纸糊贴出一些瑶族花边、花纹图案。每个龙珠、龙身灯,都制扎有8个风耳,舞动起来能自行转动,灵活、轻巧。每个灯内还可以点燃灯火,夜间舞动时,龙灯迎风转动,人走灯移,五彩缤纷,宛如游龙,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