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与灯谜、谜语的区别
歇后语与成语、谚语、惯用语并列为四大熟语之一。它由引子和后衬两部分组成,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为例,“猪八戒照镜子”是引子;“里外不是人”是后衬。歇后语不是用来猜的,而是作为一种熟语,有人说出“引子”,一般都能得到回应,因为听者知道“后衬”的内容。比如“外甥打灯笼”,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后衬是“照旧(舅)”。那么,歇后语与灯谜和谜语有什么区别呢?
1.无须射覆。
灯谜和谜语是需要射覆的,但歇后语不用。虽然歇后语的引子和后衬与灯谜的谜面谜底相似,但歇后语的引子和后衬必须是同时出现的。当然如果是前面引述的那两则脍炙人口的歇后语,人们也会省略后衬,以便达到语言的幽默效果。歇后语的“后衬”一般都是对引子的直接表达,比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是日常对话中经常用到的熟语,也是调节气氛的神来之笔。往往说出引子,就能博得听者的共鸣;再道出后衬,更是锦上添花。
2.无需范围。
灯谜有谜目,谜语有猜射范围,歇后语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歇后语可以对引子进行逻辑推理来形成后衬,如: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也可以通过类比,形成歇后语,比如:
水仙不开花——装蒜;
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老古董。
此外,还可以通过谐音、对联、藏尾、混合等形式获得歇后语。像前面提到的“孔夫子搬家”就是谐音类的歇后语;对联类的歇后语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等;藏尾类的歇后语有“礼义廉——无耻”等;混合型的有“阎王爷嫁女——鬼才要”等。
3.表达状态。
我们知道灯谜和谜语的谜底是事物、诗词、文字等,但歇后语的后衬一般表达的都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表达行为,也可以表达时间,还可以表达情绪,它可以是任何一种状态。
表达行为状态的歇后语:
吃了秤砣——铁了心;
冲着姨夫叫丈人——乱认亲。
表达时间状态的歇后语:
病好郎中到——晚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表达情绪状态的歇后语:
老虎嘴里拔牙——胆子大;
抽了架的丝瓜——蔫了。
4.别解在后。
灯谜最重要的规则就是别解,即利用汉字的多音、多义、偏旁笔画组合等特性,改变原意、原貌,阐述新意、新貌。如:
二月平(打字一)谜底:朋。
这个灯谜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组合,将两个“月”平起平坐、齐头并进,组合成“朋”字。灯谜的谜面和谜底都可别解。而歇后语恰恰与灯谜相反,它必须先直解,然后通过谐音、词性转换等达到“别解”。也就是说歇后语的引子通过口语化的直接表述,获得“后衬”的结论。如:
暗室里穿针——难过。
引子说的是在黑暗的房间里穿针引线,后衬的结论是“难过”。但此“难过”明说纺线难以穿过针孔,在实际应用中则变动词为形容词,指的却是心情的“难过”。这就是歇后语的“别解”。
如果我们将灯谜的谜面看做是它的前半部分,谜底看做是它的后半部分;将歇后语的后衬看做是它的后半部分,那么我们可以说,灯谜的别解可前可后;歇后语的“别解”仅在后。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所以它非常口语化。它无须猜射,没有范围。它的引子可以海阔天空,但都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关。即便涉及古典文学名著,也不会离开百姓的理解范围。总之,歇后语非谜,不能将二者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