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与谜语的区别
说完灯谜,有必要谈谈它的近亲——谜语。之所以说是近亲,是因为人们常将二者混淆。那么,灯谜与谜语有哪些区别呢?
1.谜面不同。
灯谜的谜面多种多样,可以是诗词、字、图等;而谜语多以民谣、歌谣、顺口溜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
灯谜:飞入寻常百姓家(动物)谜底:燕子。这个灯谜巧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中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对此诗不熟悉,就无法猜得正确答案。灯谜的特点就是“曲折隐意”,通俗讲就是“有话不好好说”。它要求猜射者不仅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还要兴趣广泛,涉猎百科。
然而,谜底同样是“燕子”,谜语的谜面则采取民谣的表达方式,通过形象地描写,将谜底跃然纸上。谜语:头有毛栗大,尾巴像钢叉;身在泥里睡,离地一丈八。(打一动物)从谜面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生活知识和阅历,不知道毛栗和钢叉什么样、什么动物在离地一丈八的泥里睡觉,就无法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接近谜底的画面。
可以说,灯谜要求猜射者有书本知识的积累,而谜语更倾向猜射者有生活阅历的沉淀。当然凡事没有绝对,灯谜谜目(猜射范围)中有“市招”,即商铺招牌、广告用语,就需要生活知识;谜语中有“字谜”,就要求猜射者有书本知识。
从谜面内容的差异,我们可以用“文义谜”和“事物谜”来分别概括灯谜和谜语。作为“文义谜”的灯谜,主要是通过“曲折隐意”的谜面,配合谜目和谜格(猜射方法),来射覆谜底;作为“事物谜”的谜语,则通过“回互其辞”,即转换表达方式,以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为对象来设置谜面。
“文义谜”和“事物谜”是灯谜和谜语的本质区别,但由于它们通过谜面表现出来,在这里,笔者将这个本质区别也归于谜面的不同。
2.谜目不同。
谜目,指猜射的范围和数量。它是灯谜和谜语的眼睛,通过它的提示,就能够看到谜底的基本特征和属性。谜目是灯谜的术语,在谜语中,它叫“猜射范围”。
灯谜的谜目繁多。有古代文学作品题材的,如《聊斋志异》的“聊目”,《唐诗三百首》的“五唐”“七唐”,《古文观止》的“古文目”,《水浒传》的“泊人”,《红楼梦》的“红人”等;有历史题材的,如“朝代”“古官职”“考古”“古国名”;有经济题材的,如“金融”“股市”“财务”“商标”“广告”等,还有科学、工业、体育、医药卫生、人物称谓、成语典故等百余种。
灯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语一)
想象一下,在广袤的沙漠中,一束狼烟直直地飘上天空,这样的画面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当然是无风的日子。长河里太阳的倒影是圆的又说明什么?当然是水中没有波澜。那么谜底显而易见就是成语“风平浪静”了。
而谜语的猜射范围则仅限于事物和文字。如人物、生理状态、自然现象、动物、植物、矿物、服饰、食品、建筑、文具、文件、农业用具、工业用具、商业用具、交通用具、娱乐用具、家用品、嗜好品、迷信用品等;字谜有一字谜、二字谜、三字谜、四字谜甚至十字谜。
谜语: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走,冲走右边墙。(打字一)谜底:汇。
同样的谜底用灯谜表达是:画廊三面傍西湖。谜面和谜目的差别,可以让我们一眼分辨出来哪个是灯谜,哪个是谜语。总的说来,灯谜比谜语的射覆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事物,而且还有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甚至抽象的名词和电影台词都可以,真是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3.谜格不同。
谜语没有谜格,谜格是灯谜所独有的射覆规则。谜格如体育比赛的规则,人们猜谜时一定要按照谜格的规定,把谜底字的结构、读音、偏旁部首与谜面进行扣合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谜格的首创者是明代扬州人马仓山,他创作了《广陵十八格》。晚清文学家俞樾创作了《射虎二十四格》。最多时曾经有近500个谜格,但常用的不到40个。比如:
戍边(打徐妃格形容词一)谜底:尴尬。
不义之财(打卷帘格成语一)谜底:罪有应得。
收集民歌(打秋千格杂志名一)谜底:风采。
徐妃格是根据《南朝后妃传》中徐妃“半面之妆”的典故而得名。谜底为2个字或以上,字的偏旁一样,但读音以不加偏旁时为准。“尴尬”去掉偏旁就是“监介”,字音别解为监视边界。
卷帘格的谜底为3个字或以上,要倒过来读以扣合谜面。如“罪有应得”倒过来读就是“得应有罪”。
秋千格是移动字序来扣合谜面的谜格,谜底限用2个字。如“风采”倒过来读就是“采风”,就是收集民歌的代称。
综上所述,谜语的谜面一般是朗朗上口的民谣或歌谣,猜射方法没有谜格的规定,相对灯谜来说,特色比较单一。而灯谜更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与谜语相比,它更为文人雅士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