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画行业的发展历史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1.简介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直至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年画,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至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无论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年画,这些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

2.工艺

大体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微。年画艺人可谓匠心独具,对各年龄层次的人所居住房间适合贴什么样的年画,都有考虑。

其中有一类年画,是专用来布置新房的,此类年画习称喜画。喜画多围绕早生贵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美满等内容来创作,字意吉祥。这些画,有的可单独张贴,有的颇有讲究,要成双成对张贴,如麒麟送子图,以迎合好事成双的心理。其张贴的方位,一般选在窗旁、窗顶、炕头墙壁。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年画却因为它是历史的缩影,有着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雕版工艺所表达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风的完美体现,反而凸显其市场收藏投资价值。

3.溯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及至明末崇祯年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给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4.产地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南方是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显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很大。

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虽然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型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58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