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制度的兴衰发展历史

古代书院的兴衰发展历史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

1.初步形成

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

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唐五代的书院跟后来出现的书院往往有直接联系。所以,可以说唐代是我国书院的萌芽时期。

2.成熟完善

两宋时期我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著名的书院。

这个时期书院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题论辩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

3.繁荣发展

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为了达到控制书院的目的,元代朝廷采取委派山长或给山长授予官衔的方式,以掌握书院的领导权,书院的教授、学正、直学等职务的任命、提升也都由政府批准。

不仅控制书院教师,也控制书院的学生。凡在书院毕业的学生,需经地方官吏荐举,经监察机关考核。元代上述政策,不仅使得大量官办书院成为官学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亦使得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4.新的特色

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明代初期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但是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的时候,一批为解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复兴书院,利用书院培养人才。

所以在明成化年间以后,不仅那些具有久远讲学传统的著名书院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

5.最终衰落

满族入关后,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崇儒重教的政策,但是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

康熙雍正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并且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

清代末年书院改制。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因此书院改制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58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