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区别
我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官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
1.中央官学
虽有西周的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中央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我国中央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朝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朝的旗学、宗学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如宋代的外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另外宋代朝廷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
2.地方官学
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称学,县道邑侯国称校,乡称庠,聚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多,学生多的良好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有名无实。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是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为主,但要求较低。
宋辽金时期,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宋代地方官学首先设置了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实行了三舍制度,政府划拨学田,保障经费,教学内容已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有名无实。明代早在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设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