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灯笼情结”起源于何时?

中国人的“灯笼情结”起源于何时?

灯笼,自打一出现,就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民谚俗语中有关灯笼的话题就有不少,如“打着灯笼也难找”,“瞎子点灯笼——白费”,“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每到喜庆日子或新春佳节,大大的红灯笼更是增添了喜庆气氛,如今天安门城楼上,还高高悬挂着八个大红灯笼。你可知道,中国人这种“灯笼情结”起源于何时吗?

中国人大约在秦汉时就已经使用灯了,而灯笼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据历史学家的考证,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人们用细长的竹篾编成笼状,外层蒙上纸或丝织物,里面点上蜡烛,就成了最常见的灯笼。和所有的灯具一样,灯笼最初的作用是照明。汉朝初年,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宫廷里流行张灯结彩,于是出现了专门用于观赏、装饰的宫灯,上世纪已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已显示出当时宫灯制作工艺的高超。宫廷张灯的风俗流传到民间,元宵节家家户户也就效仿挂起了灯笼,灯笼渐渐带上了喜庆的色彩,而后元宵节张灯也就成为一种民间风俗固定下来。这一风俗到唐朝时达到了极盛,宫灯的制作工艺也因此日趋精巧繁复。南宋时,已经出现了专供交易的灯笼市场。当时彩灯品种和式样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有天灯、水灯、滚地灯,甚至还有羊皮灯、冰灯等,人们又将其统称为花灯。

但是在民间,除了照明之外,不同的灯笼还有不同的寓意。婚礼寿诞等场合上用的灯笼,自然多是精美的红色的喜庆风格,各种雕刻、绘画、剪纸艺术在小小的灯罩上精彩纷呈;但以竹篾编笼,蒙上白纸的灯笼,则是在丧礼上使用。

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常常离不开灯笼。那时候家宅屋檐下和客厅中,人们也往往悬挂着一盏写有自家大姓的灯,称为字姓灯。人们认为“灯”与“丁”谐音,挂上字姓灯,寓意着家里添丁进口,人丁兴旺。求子的妇女,也常在寺庙中的注生娘娘(送子娘娘)那儿供上一盏灯笼,希望能够喜得贵子。不仅如此,旧时私塾开学,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送来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预示着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如今,尽管私塾不复存在,不过节庆时小孩子们手提小灯笼的习俗,却仍蕴含着同样的寓意。

现代社会,电灯的发明取代了传统的照明工具。如今的灯笼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装饰而存在,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现代“灯笼”应运而生,塑料的外壳,发光的灯泡,极大地改变了灯笼的面貌。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55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