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陇东道情、鱼鼓道情)的发展历史

陇剧(陇东道情、鱼鼓道情)的发展历史

陇剧,是庆阳特有的地方戏种,它的前身是陇东道情。因这种戏种的乐器里有“鱼鼓”,故当地又称为“鱼鼓道情”。

陇东道情的发源地,是以庆阳环县为中心的古环江一带。大约在100多年前,由几个民间艺人,赶着一头毛驴,驮着小木箱和一套锣鼓乐器,用皮影民间艺术表演陇东道情,故当地群众又称为“一驴驮”戏。

50年代,陇东道情经过系统的挖掘、整理、改造,于1959年被搬上戏剧舞台,并正式命名为“陇剧”。

近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博采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种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剧的传统剧目,多是历史传奇剧本,和姊妹剧种秦腔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伴奏有四弦子、唢呐、笛子、鱼鼓、简板等。唱腔板式有阳板、慢板、弹板、飞板,以及耍孩簧、喝音子、采音子等,另外还有一些采用民歌和源于道情的曲牌体唱腔,作为辅助曲调。唱腔中风格特异的是曲调尾音的拖腔部分,俗称“嘛簧”。其拖腔细腻婉转,韵味悠长,余音袅袅,萦绕不绝。特别唱词末尾一个字的字音,由乐器演奏者兼任,既渲染了情绪,又烘托了气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陇剧的代表剧目是《枫洛他》、《旌表记》、《谢瑶环》、《红灯照》、《草原初春》等。其中《枫洛池》曾于1959年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怀和鼓励。戏剧界的知名人士田汉、梅兰芳等人,生前对这朵陇原艺术奇葩,也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23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