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空桐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黄帝是中国古代史中的神话传说人物,被尊为五帝之首,华夏族的祖先。
据说黄帝战败炎帝擒杀蚩尤后,又东至于海、南至于江北逐荤粥、西至空桐登鸡头。
空桐在何处?
历来说法不一。有人统计,全国称空桐的山共有7处。除河南、河北两处外,其余5处均在甘肃,即平凉、岷县、临洮、西和、高台。
据专家认定,《史记》中所记载的空桐,应是平凉崆峒山,鸡头山即是平凉崆峒山西部的笄头山。
崆峒山,耸立在平凉市西郊,距市区15公里;其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说崆峒山遍山空洞,洞洞相连、山山相通,故名崆峒;
二说商代崆峒山一带为空同氏生息之地,故而得名;
三说崆峒山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处,有“道家第一名山”之称,其名取道家空空同同之意。
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山川险要,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历来为兵家屯驻之地和古丝绸之路的主要孔道。所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秦始皇、汉武帝等登临崆峒的传说,是极有深意的。
崆峒山释道并存,早在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就是僧人、道士的云集之地。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年间,仁智禅师在崆峒山开辟丛林,凿通了通往最高峰的唯一通道“上天梯”。唐太宗御赐,创建禅院,继后又修建了滹陀寺、轩辕宫、问道宫。宋代修建了法轮寺,元代修建了宝庆寺等。明代,平凉韩王妃大兴土木,在崆峒山顶修建了太和宫等建筑。当时的崆峒山已拥有聚仙桥、朽木桥、十方院、八仙庵、招鹤堂、凌空塔、轩辕宫、真乘寺、舒华寺、香山寺等8台、9宫、12院、42座建筑群及仙鹤洞、凤凰岭、仙人峰、广成丹穴等40多处名胜古迹,成为“塔连霄汉外,寺隐翠微中”,“鸟向禅堂窥石镜,人于神鼎觅金丹”的胜地。历代诗人留诗300多首,足可汇集成诗集。
清同治初寺庙大多塌毁,只有唐滹陀寺盘龙石柱、宋法轮寺经幢、元重修问道宫碑记、明代宝塔、清康熙时所修太和宫等尚存。
崆峒山海拔2123米,面积30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山峰数十座。其山势雄伟险峻,秀丽奇巧是第一大特征。主峰马鬃山高约670米。山南有一孤峰,名“雷声峰”。峰高千仞,三面临渊。峭壁间,峰巅上耸立着一排排精致奇巧的古建筑,红楼碧瓦,犹如天宫。每逢雷雨,风吼雷鸣,如山崩地裂,令人心惊。雷声峰危崖众多,故设有铁柱,上连长索,供游人上下攀援。
山势险峻,道路难行,是崆峒山的第二特征。上天梯是登临绝顶的一条孔道。这里岩石壁立、坡度极大,在无路可攀的陡壁上砌石为阶,计378级。
石级两旁立有石柱,石柱上设有铁链,游人扶着铁链,才能拾级上下。古人曾有诗叹曰:“一寸进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在主峰和北峰之间还有一条深不见底的涧谷,涧上有一浮桥,名曰“仙人桥”。
游人过往,桥身晃动,令人胆寒。后来有人在两峰之间的崖壁挖出石窝,在崖畔钉上铁桩,拉上铁链,要过深涧,可手抓索链,脚踩石窝,悬吊而过,此称“鹞子翻身”。凡来崆峒山的旅游者和问俗者,大多都要亲身体验“鹞子翻身”的滋味,从中享受翻越险道的乐趣。现在,体验“鹞子翻身”已成为崆峒山一项民俗活动。
山洞遍布,是崆峒山的又一特征。最著名的山洞有朝阳洞、钻羊洞、归云洞、藏军洞、仙鹤洞等,而且洞洞有景,景景迷人。其中尤以仙鹤洞的传说最为动人。“仙鹤洞”又名“玄鹤洞”,位于东台的绝壁之上。传说洞中的玄鹤,原是广成子座前的仙童,只因受命往返龙门洞提取玉液琼浆,与龙宫玉女产生爱恋之情,广成子一怒之下,将玄鹤打入石洞。从此,玄鹤情绵绵、恨悠悠,蜇居不出,只有在雨霁风和之际,出洞翱翔。据说,玄鹤“丹顶皂身、白腹朱喙、翅如车轮。”又传说,数千年来,玄鹤仅在洞外出现过3次,还有人说,玄鹤出洞,广成子就要回崆峒山收徒。
崆峒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古迹众多的历史名山,而且还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中荟萃有棵子植物7种,分属3科;被子植物464种,分属83科。特别是中台塔院,屹立着一座明代古塔,顶上生有塔松。这不仅是一种罕见的天然盆景,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奇迹,并为菌根理论提供了活的标本。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是崆峒山庙会。这时的崆峒山人山人海,土特小吃荟萃,烧香的、还愿的、攀援雷声峰的、体验“鹞子翻身”的,各种民俗活动将崆峒山渲染的格外青容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