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的渔家、渔村、渔民习俗
洱海,古称叶渝泽、昆明池。后因湖的轮廓似耳,故名。洱海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为5—6公里,平均水深12米,最深处在湖的东部,约23米,面积246平方公里。
洱海是1.2万年前大理附近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地壳断裂成一个大的内陆盆地后,聚水而成的淡水湖。当没有风时,平静的湖面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平展展地铺向天边。而刮起大风时,湖面波涛汹涌,白浪滔滔,宛若茫茫大海。
洱海鱼类资源丰富。常见的有弓鱼、鲤鱼、鲫鱼、鲢鱼、草鱼、青鱼、油鱼、小白鱼以及形似麦穗的“麦穗鱼”等,弓鱼乍看像鲫鱼,但体形瘦长似箭。下雨后,弓鱼能头衔尾巴跃出水面1米左右,以此为乐,因宛如一张弯弓,故名。弓鱼鳞极细小,使人误为是无鳞鱼。由于它肉质细嫩,多鱼子,刺少,苦胆小,美味可口,素有洱海“鱼魁”之称。
洱海四周村落中有不少渔民和船家。渔民用的是一种当地称为“骡子船”的小船——意为像骡子似的灵活和有耐力。全家人出海打鱼,往往需要两条船:一条用于打鱼,船上有渔具和叼鱼的鸬鹚;另一条是专为烧饭和睡觉的“座家船”。如一对夫妇出海的,只是单只的“夫妻船”,女的划船,男的撒网,晚上在船上过夜。
洱海渔民使用的网具,常见的有挂网、甑网、罩网、拖网等。他们傍晚出海,放下仿佛在水中拦起一堵墙似的挂网,任其随波飘流。第二天早上收网——鱼儿撞在网墙上便给缠住跑不掉了。甑网是将网围于四方木框,做成一个方形网袋,放入湖中捞捕鱼儿。罩网是将网围于圆形木圈,见鱼掷网,将鱼罩注。拖网捕鱼是把长口袋似的拖网挂于船尾,开船兜捕迎面游来的鱼儿。此外,以往还有一种拉网,是在湖边撒下长网围捕鱼儿。只是拉网又长又大,须几十个壮汉方可拉动。近年,鱼儿减少,现已少用拉网了。
渔民、船家虽在岸边村落中建有房舍,但他们一年中多数日子以船为家。
那些以运输为生的船民,全家都生活在载重量为10吨左右的木帆船上:船头舱室设有卧室,旁边架有锅灶,船中部装运货物,船尾是厕所和饲养猪、鸡。
每有新的航船下水,船主和亲友、村邻都要在湖边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
新船船头披挂红绸,插上两枝大青树枝和各色彩旗,把新船装饰得喜气洋洋的。船主在岸边摆设香案,红烛高燃,香烟镣绕。香案上摆着猪头、鸡、年糕、糖果、茶、酒等一应供品,以及盛有大米和放有钱币的米斗和插有青松翠柏的花瓶。这一切无非是借其含义和谐音,祝福新船下水平安,光景越来越好,丰衣足食,财源茂盛。香案两侧坐着村中老人,他们虔诚地替船主向海神、船神祈祷新船下水顺利,行船顺风得利,吉祥如意。
中午时分,在热烈的鼓乐和鞭炮声中,近百名壮汉,有的在船头两边拉拽,有的在船尾推行,众人和着号子声,齐心合力,把新船送下了洱海。于是,岸边立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洱海风大浪险,渔民、船家常年驾舟在湖上航行和打鱼,难免有覆舟之虞。于是,在船家中慢慢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禁忌和崇拜。他们除了忌说“翻”、“沉”、“破”、“火”一类字眼,以避讳翻船和失火烧船外,还崇拜大鱼——他们把大鱼视为鱼龙、鱼精。出海撒网,倘捕得2米长的大鱼,不但立即将大鱼放回湖中,还要焚香祷告,祈求鱼神原谅冒犯,不要加害他们。每年春节期间或渔汛到来之前,渔民则要以全鸡、全鱼、汤饭和菜看作供品,祭祀海神,祈求海神保佑这一年捕鱼平安和渔业丰收。
洱海对大理渔民、船家乃至农家的丰歉、光景的好坏关系极大。于是,白族对洱海之神顶礼膜拜,并留下许多与洱海有关的节日:渔潭会、龙舟会,耍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