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从头到脚的穿着讲究

老北京人从头到脚的穿着讲究

不在中国的历史上,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各阶层的服饰也各具特色,但宽袍大袖一直是基本的特点。相比之下,清朝的服饰形制最为庞杂、繁缛。

300年前,以满族为主的清廷迁都北京以后,服饰融入了政治色彩,以马褂、箭袖、垂辫代替了宽袍、大袖和束发。此后,老北京以前汉族的服饰渐渐吸收了满族服饰的特点,并且具有了独特性和普遍性。

按定制,清代男子需剃发垂辫,北京人不论种族与老幼都须戴帽子。

帽子的种类很多,一般常用的有礼帽、便帽和风帽三种。

礼帽即是官帽,北京百姓称之为“大帽”,以寒暑之故而分为两种:三月至八月戴“凉帽”,八月至次年三月戴“暖帽”。

凉帽为斗笠状,以藤、竹等制成,外裹绫罗,多为白色,间有湖色和黄色。

暖帽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多以皮、缎、呢或布混合制成。

官帽顶上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子”;顶珠装饰在帽纬之上,分红、蓝、白、金等色,以区分品级;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安插花翎(鹖羽毛)、蓝翎(孔雀翎毛)的翎管,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为便帽,俗称“小帽”,是官吏士庶等各阶层人士日常居行所戴之帽。

便帽的式样很多。最常见的是由6块下宽上尖同质地料子拼缝而成的瓜皮帽。帽分6瓣,取“天地、四方”“六合统一”的含义;瓜皮帽不分尊卑、无论老幼都可以戴。

便帽的原料春冬用缎,夏秋则用纱;颜色多为黑;帽顶是用红丝线编的“算盘结”。

风帽是冬季老北京人的专用帽,又名“风领”、“马虎”。分皮、棉两种;多以绸缎、呢绒作面,颜色以红代表尊贵。

男子的服装有袍、袄、衫、褂、裤等,其中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

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

皇室宗族的长袍前、后、左、右开四衩,官吏士人的长袍开两衩。

开衩的长袍,袖口要装饰箭袖,形似马蹄,故名“马蹄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

普通平民百姓穿的长袍下摆是不能开衩的,又称“一裹圆”,袖口为散口状。

穿在外面的,叫外褂、行褂。类似外罩衣的,叫马褂。其长仅及腰,对襟,圆领,有开衩,带扣襻儿,大襟马褂。还有一种大襟马褂,腰身和袖都较长。

无论是对襟,还是大襟马褂为适应季节变化,都可做成单、夹、皮、棉几种形式。

另有一种马褂,其长不过腰、其袖仅掩肘,目的是为了方便骑射,发展到后来主要用于装饰。其中以杏黄色为贵,没有皇帝特赐不得穿戴,其他颜色则可随意选择。

男子着便装时,脚上以穿布、缎材质的鞋为主。着公服时,则需穿布、缎、皮等材质的靴。

清代妇女的发饰跟男子剃发易服不同,可保留原有的发式和服装。

但到了清朝中期,汉族妇女的发式,多模仿满族宫女发式,崇尚高髻,梳头时将头发分为两把,俗称“叉子头”、“两把头”、“把儿头”,也有“燕尾式”在脑后垂下一绝头发,修成两个尖角。平髻、圆髯、如意髻等式样也曾流行过。

满族贵妇发饰,多以钿子为饰,即以铁丝、藤丝为骨,外核黑纱,上饰翠翟。满族普通妇女入关后多习汉族梳“叉子头”,之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越来越深,头发也会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

到晚清时,发髻逐渐增高以致形成“牌楼式”的固定装饰,用时只需套在头上,加花朵装扮即可,名为“大拉翅”。

汉族妇女的服装变化相对较小。一般妇女穿着披风、祆、裙等。披风即外套,与男人的马褂作用相似,其制有对襟,有大襟,大袖,摆下长及膝。披风内依次为大袄与贴身小袄。下装是遮足长裙。

满族妇女一般以长袍为便装,样式与男袍大体相同,领、袖绣有花边,袍外套马甲,下装多为裙。

汉族妇女穿着弓鞋(尖足鞋);满族妇女因不裹足,多穿装有木底的绣鞋,俗称“高底鞋”、“花盆鞋”。

汉、满族外,北京还有蒙、回、藏等民族。蒙族世代在草原生活,服装与满族相类似,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其外衣多是色泽艳丽的绸缎制成的窄袖长袍,腰间围系宽宽丝绦的各色腰带;袄、裤穿在袍内,脚上多穿长统皮靴或缎靴。

女子长袍之外多套一马甲,除帽式、发式、头饰之外,男女衣着差别不大。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81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