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庙、寺、观的区别在哪里
在古代,庙、寺、观三个字的意思有很大区别。庙,古通扇。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即祖庙。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也称庙,如龙王庙、土地庙。到了封建时代,所谓有才德的人也可立庙奉祀,如关帝庙、岳庙。此外,帝王处理政事的地方称为庙堂。
寺,原意是官署,《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太常寺、大理寺。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即僧徒居住的地方,如碧去寺。寺中奉祀佛像——释迦牟尼和菩萨等。
观,本来指台观,即宫廷大门外两旁的华丽高大的建筑,与“阙”意同。后来也指道观,即道土们居住的地方,如白云观。观是道教的,奉祀“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