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府第民居(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建筑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在苏东坡提到潮汕瓦屋的时候,潮汕现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潮州市葡萄巷的许驸马府已经兴建了。它是陈尧佐的学生、潮州前七贤之一许申的曾孙许珏建的府第。因许珏娶了宋英宗的曾孙女德安郡为妻,故民间称其为“驸马府”。
驸马府坐北向南偏东,面宽四十二米,进深四十八米,占地面积二千四百五十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头进及后座均带插山厅、插山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包。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府内四口井中有一口井今水质清冽。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之竹编灰壁。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
从宋许驸马府开始,这种带护厝的“府第式”民居逐渐在潮汕流行开来。位于揭阳榕城的建于元代的石鼓里民居,以及潮州金石仙都村明代嘉靖年间的状元林大钦的祖屋(官厅)等,已是带护厝的多进的“府第式”民居。
潮州市西平路北段的明崇祯年间黄尚书府,该府主人是南京礼部尚书黄锦,黄锦是明代的累朝元老,被尊称为“三达尊”,该府也被称为“三达尊黄府”,其平面布局与许府相似。
另外,同样建于明末的揭阳榕城东门莲花心的潮州七贤郭之奇府第,也是三进带护厝的“驷马拖车”的建筑,可见从宋到明,这种格局已渐趋稳定与成熟,此后便一直恒稳地延续下来。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府第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点金”、“下山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