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身方术发展历史:导引与服气(行气、气功)

服气

“行气”(也叫做“服气”、“调气”,今称“气功”),是指吸纳大自然中的清新之气,以求延年益寿的方法,又叫做“食气”,它是一种主要以采集日精月华、松涛流泉等自然精气,来更替体内浊气为主的呼吸吐纳运动。

服气的历史非常悠久,自春秋战国时代始,在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形神一体思想及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的养生思想。古人发现某些动物的寿命很长,认为模仿这些动物,便可以长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有人在很小的时候,曾经拿了一个乌龟来垫床腿,几十年之后,这个人死了,他的家里人来抬床时,发现这只几十年不吃不喝的乌龟还活着。古人认为乌龟不死,是因为它的头一伸一缩在“食气”,于是创造了导引行气术。古人认为只要“食气”,就不但可以“辟谷”——不食人间烟火,而且还能长生。

按《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露”;《庄子·逍遥游》有:“御六气之辩”;《抱朴子·释滞》有:“仙人服六气”。这些都是服气之法。《庄子·逍遥游》还载有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三国志·华佗传》则有“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这就是辟谷。所有这些,都被道教内丹学说所吸收,成为积精累气的重要方法。

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内丹学逐步发达、完善,大大促进了气功学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养生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45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