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后的两种称号:庙号和陵寝号

皇帝死后的两种称号:庙号和陵寝号

皇帝死后,除了有谥号,还有庙号和陵寝号。

所谓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以某祖或某宗来称呼。庙号始于殷代,如殷王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

从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他的子嗣则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等。不过也有例外。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

明代朱棣不是开国皇帝,庙号为明成祖。清代顺治皇帝也不是开国皇帝,庙号却为清世祖,而康熙皇帝的庙号为圣祖。清末光绪帝的庙号为德宗,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庙号。

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汉代刘邦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代朱由检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

另外,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比如,汉代皇帝刘盈、刘启,唐代武则天即无庙号。

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叫做陵寝。

开国皇帝的陵寝号一般称为长陵,以后皇帝的陵寝号则要根据皇帝的是非功过、生平事迹等来定,比如茂、义、康、显节、高平等。

也有以陵寝所在的地方来命名的,比如汉文帝的霸陵、魏文帝的首阳陵、孙权的蒋陵等,不过这不多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39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