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散羊毛疙瘩

普米族的散羊毛疙瘩

宁蒗、木里等地,过去普米族受纳西族、藏族封建土司的统治,而本民族又无统一的组织和文字,居住亦很分散,为反抗土司的过重压迫,人们创造了散羊毛疙瘩,作为联合群众进行斗争的一种传统措施。

散羊毛疙瘩的做法,是由承头人向各联系点传递打了结的羊毛绳,以此通知集合队伍。

羊毛疙瘩有两种:一种是一条打了许多结的羊毛绳,有多少联系点就打多少个结子,由承头人处传出,每到一个联系点便解开一个结,一个个联系点派人接连联系,直到解开所有结子为止,这样就把各联系点的群众发动了起来。另一种是在一条总羊毛绳的各小分绳上,打着相同数目的结子,一个结子代表一天,当传遍每个联系点后,群众便得知在第几天到传统地点集合。后一种羊毛疙瘩往往还拴在两块小木板上,中间夹着鸡毛、辣椒、木炭与骨头,分别表示迅速、激烈、炽热及坚硬。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27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