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皮筏(筏子):制作方法

皮筏亦称“筏子”,是黄河上、中游一带回族、撒拉族、保安族使用的水上运载工具。

由若干充气的羊(或牛)皮袋(皮囊)绑缚在木杆上组成一筏,亦可连接数筏至数十筏为一体。浮力大小与皮筏多少成正比。

大者一般载五吨。由水手操作顺流而下,纵横洪涛,过滩不阻。但不能逆流而上,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语。

单个皮筏制作是:

将牛羊宰杀后,把头割去,从颈口取出骨、肉和内脏,使皮张保持完整。经过去毛或鞣制加工,浸以麻油,将四肢及颈(可选其中一肢留作充气)用细绳缠牢。这种皮囊史称“浑脱”。“浑”作“全”讲,“脱”即剥皮。

组筏时用嘴充气,待膨胀后挽结,体轻而固。航运时,吃水浅,不怕搁浅,对航道要求不高。同时,不怕触礁碰岸,安全性能好,操作灵活。

明代文人曾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之佳句。

在历史上,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大宗出口物资如粮食、皮毛、烟草,皆依此循黄河运至包头,转京津地区。

如今由于黄河上游陆续筑起大坝,长途运货皮筏才逐渐消失,但数十里、百十里的短途运输或过渡用的皮筏仍一直在使用着。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05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