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人如何过正月十五
在沈阳的农村地区,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有撒路灯的习俗。所谓的“撒路灯”,就是用稻壳拌上蓖麻油或是煤油,以纸包好,围绕着自己家的房前屋后,将纸包一排排放于地上,然后点燃,形成一条条美丽炫目的光带,意为平安祈福、祛病驱魔。在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制作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小灯,走一路、撒一路,把大街小巷都照得亮亮堂堂,这些光带与天上的月光遥相辉映,煞是好看,也更增添了节日欢乐喜庆的气氛。
撒路灯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这三天所点的灯还有所不同,分别被称为“人灯”、“神灯”和“鬼灯”。正月十四撒“人灯”,要撒在自家院子里,寓意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正月十五撒的“神灯”,是用来供奉各路神仙的,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因而要烧香上供、沿街撒灯。而正月十六的“鬼灯”最为壮观,人们要聚集在土地庙前敬香,参拜各路神仙后才开始撒灯,这时的灯要到山上、河边或者野外撒,撒灯的一行人还要敲锣打鼓,并将全村所有的道路全部走一遍,传说这是为了“引渡”无法投胎的鬼魂早日升天。
老沈阳城市里的元宵节,热闹程度也不输农村。在清代,沈阳城就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每年元宵节前,当时的四平街(今中街)上都会搭起高台,高台上设有“三官”的神像——天官、地官和水官。民间传说,这三官分别是尧、舜、禹,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到了正月十五的夜晚,沈阳的大街上张灯结彩、光如白昼,人们以此来表达美好的祝福。著名诗人姚元之就曾有一首诗,记述了当时盛京四平街灯市的热闹景象:“三官台起大街中,箫鼓清歌落半空。正是早春残雪里,珠花红树报年丰。”这“珠花红树”说的便是当时耀眼夺目的花灯,可见老沈阳历史上的元宵节灯会是多么的热闹非凡。到了正月十六日的当晚,沈阳的满族妇女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她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或逛街游玩、或嬉戏欢闹,甚是喜庆祥和。
现在,沈阳周边农村的元宵习俗已经很难看到,城市中的灯节也以现代技术的灯光代替。但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元宵节这天都是人们寄托心中期盼和祝愿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人们健康幸福、吉祥平安的美好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