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刀杆节的特色表演:上刀山下火海

怒江傈僳族刀杆节的特色表演:上刀山下火海

刀杆节是流行于泸水、福贡及保山一带傈僳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上刀山、“下火海”,这是节日中最扣人心弦的表演。

刀杆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但是,节前一天的傍晚,身穿节日盛装的人们,便在芒锣声中拥向刀杆场了。这时,广场四角烧起了四堆熊熊篝火;

广场中央,烧着了粟木炭火堆。在观众的喝彩声中,几位慓悍的傈僳族壮汉,袒露胸臂,赤着双脚,跳进了场中央,准备表演“下火海”。他们先祭天祀地,绕火而舞,并向乡亲们拱手施礼。

“下火海”表演开始了。他们时而鱼贯向炭火堆上疾驰而过,时而在火堆上翻滚跳跃,忽而起脚一踢,在夜色中飞起一道火瀑,忽而又跷起脚掌一勾,火柱冲天,火堆溅起了无数红红的火星。不一会,在炭火烟灰的笼罩中,他们一个个用双手捧起火炭,闪电般地往自己脸上搓擦。只见那一个个炭火团,在他们手中翻滚着……四周的人群见此惊险表演,立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赤脚奔跑在炭火堆上而不被烧伤呢?据说,正如在民间神判中,由于急速地从开水锅、油锅中捞取石块而不被烫伤那样,因为表演者奔跑、跳跃的速度极快,故而不被烧伤反将炭火踩得奄奄一息。再说,他们长年赤脚行走山路,脚底长出了厚厚的老茧,更能经住考验。

相传,“下火海”有驱逐邪秽和消除水火灾难的作用。这一俗信自然与傈傈人对火的崇拜分不开。古代傈僳人正是用火来驱兽、烧荒种植、取暖和熟食的。

节日的高潮是第二天的“上刀山”,所以,即使这天云盖林海,细雨濛濛,四乡八寨的傈僳人,仍兴致勃勃地聚集在刀杆场。为节日服务的百货摊、小食摊、照相部、药材档,也早在广场四周摆摊设档了。

男人们在刀杆场上绑扎刀杆了。他们将两根十五六米长的木杆并列地上,将36把磨得锋利的钢刀作横档的梯蹬,紧紧地绑扎在两根本杆上,作成一架刀梯。木杆上再扎些柏枝、彩旗为饰,杆顶还挂了一串鞭炮。时近正午,他们把刀梯竖立在广场中央,四角再用鸡血藤拉紧、固定。这样,一架刀口向上,寒光闪烁的刀杆竖立起来了。

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昨天下过“火海”的壮汉又一个个登场了。依照惯例,他们头戴蓝市帽,身穿大红袍,光着双脚。在鼓乐声、鞭炮声和欢呼声中,他们先向观众致意,并喝下观众递上来的祝贺胜利的同心酒。接着,一人将一块薄木板在刀刃上刮切几刀,以当众表明刀口的锋利。随后,他们围绕刀杆,耍拳踢腿,唱歌跳舞。他们唱道:“父老乡亲,贵客来宾们,你们好好瞧,仔细看,我们就要上刀杆了……”

唱毕,他们一个个纵身跃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脚踏刀刃,爬梯子似的一级一级向上攀登。这时,全场鸦雀无声,人人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些勇士灵巧地攀上刀杆,并表演“金鸡独立”、“燕子凌空”等造型。当最后一位表演者攀上刀杆杆顶时,他把插于腰带的红旗,插上杆顶,并点燃了悬挂在杆顶的鞭炮。刹时,僻僻叭叭的鞭炮声响彻山谷。当表演者先后从刀杆下来,并抬起双脚向观众表明没有任何刀伤血痕时,广场四周的观众爆发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08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