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戏剧:白剧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戏剧:白剧

白剧是白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云龙、洱源、鹤庆等县的白族聚居区,又名“吹吹腔”。

据尚存实物资料推算,白剧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有演出,并在光绪年间达到全盛。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专业剧团,1960年正式定名为“白剧”。

白剧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滇剧的影响,曾形成南北两派,南派基本保持原有特色,北派带有滇剧的色彩。吹吹腔源于弋阳腔,20世纪50年代后吸收了白族曲艺“大本曲”的一些曲调,唱腔丰富,曲调约有50种,有严格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行,讲究表演程式,脸谱丰富且有特色。

白剧唱腔高亢激越,不用伴奏,不分板眼,仅用唢呐吹奏过门,唱词格式采用“三七一五”的白族民歌“山花体”,即四句为一段,前三句为七字,后一句为五字。语言则是白语与汉语夹杂使用。传统剧目有《血汗衫》、《大明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庆》、《双猴挂印》等,新中国成立后创编的有《苍山红梅》、《望夫云》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37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