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斗栱是什么样的建筑结构?

古代木制建筑斗栱是什么样的建筑结构?

斗栱是我国古代木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形象初见于青铜器上。斗栱对亚洲的木结构建筑具有深远的影响,后期曾流传到东亚、东南亚各国。

据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中记载:“斗,‘承托栱与翘或昂相交之斗形木块’;栱,‘大式建筑斗栱上与建筑物表明平行,置于翘或昂之正心或端上略似弓形之木。’”斗栱也就是位于古代建筑中立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称为栱,栱与栱之间的方形木块称为斗。

斗栱虽然发明已久,但直到清代时才有这个称呼,宋代时称为“铺作”。斗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起到传递梁的荷载和支撑屋檐重量的作用。唐宋时,斗栱同梁、枋合为一体,共同成为保持木制建筑结构整体性的一部分。明清之后,斗栱除了上述功能外,还起到装饰的作用。此外,斗栱还因此成为区分建筑物等级的标志,越是高贵的建筑,其斗栱的构造便越为精巧、复杂、华贵,形如盆景,状似兰花,具有高雅的艺术气息。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53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