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和林格尔剪纸有哪些艺术特色?

和林格尔剪纸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发展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创造了剪纸艺术的先河。

北魏鲜卑墓出土的金银箔透雕饰品,游牧毡帐上缀缝的装饰花纹,以及蒙古族制作的革囊、弓衣、箭筒、鞍鞯、毡绣,以及他们在服饰上经过精雕细刻的手工饰物,其实都是剪纸艺术的镂空透雕意识的本质反映,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历史上大批内地汉族劳动人民的内迁,使得这里呈现出多民族相互交融,繁荣发展的面貌。出现了“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的动人场景。

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使得他们在审美方式,民俗习惯等方面也水乳交融,随之各民族的民间工艺不断得到交流和学习,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使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经过数代人不断传承、发展,走向成熟。

2.创作技法 

经过数代剪纸艺人,其中主要是劳动妇女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和林格尔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

如对物象的造型表现上,他们最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追求过多的琐碎细节描写,而重物象的大轮廓的“样”。

他们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锯齿纹、月牙纹、雨点纹,把一些传统剪纸装饰纹样发挥到非常饱和的状态。

有时为了丰富艺术表现效果,但又不失整体,他们把锯齿纹做了变体,即不留锯齿纹常有的间隙,凡剪刀过处冗密而生动,不落俗套,极好地服务于主题。

又如表现马的不同质感,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

3.艺术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境地。民间剪纸老艺人纷纷相继故去,而年轻一代民间剪纸队伍又未能形成,出现了青黄不接状况。

为了能够让宝贵的民间剪纸艺术后继有人,和林格尔剪纸艺术被当地引入到学校教学课堂,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1998年7月,和林格尔县成立了旨在抢救、保护、发展已濒临消亡的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经过发展,涌现出以张花女、段建臖为代表的杰出剪纸传承人。

2003年3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和林格尔县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8年,和林格尔剪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46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