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融合了哪些地方戏曲?东北大鼓的起源由来?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地方曲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北大鼓曾一度盛行于沈阳地区,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时期,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的起源和传播由来已久,距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乾隆年间,北京的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又一说是清道光、咸丰年间,由辽西的“屯大鼓”发展而来。总之,东北大鼓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东北二人转的唱腔,逐渐发展形成的。其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说中有唱、唱中带说,表现力极强,其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奇故事,为人们所欢迎。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流行于乡村,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演唱的曲调多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还有一些艺人在演出中一边表演一边翻看唱本,照本宣科,被称为“把垛说书”。当时演出的节目主要有《回杯记》、《彩云球》、《四马投唐》等。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北大鼓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大批的女艺人进入到表演行列中来,男艺人则退而伴奏,从而发展成为一人击鼓说唱,另一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唱腔采用的东北方音,据说大帅张作霖就非常喜爱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在长期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吉林的“东城调”、哈尔滨松花江以北的“江北派”等,辽宁省内的流派主要有沈阳的“奉调”、营口海城的“南城调”、锦州的“西城调”、大连的“新金调”以及丹东的“凤城调”等,这些流派曲调各有特点,并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沈阳的“奉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代表艺人有魏喜奎、霍树棠等,代表节目有《宝玉娶亲》、《宝玉哭黛玉》、《李大成救火》等。
当时知名的东北大鼓艺人还有刘问霞、朱玺珍、傅凌阁等人,其中刘问霞曾获得过“奉天大鼓鼓王”的称号,朱玺珍被誉为“辽宁大鼓皇后”,并带领“朱家班”来到天津演出,由 傅凌阁挑梁的“傅家班”,则将东北大鼓带到了北京。进入北京的东北大鼓,又进一步融入了一些京剧和京韵大鼓的唱腔,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国时期,东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时期,据说当时的沈阳,北市场、小河沿以及各茶楼、茶馆,都能听到东北大鼓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