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牧牛图有何寓意

重庆大足石刻为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代表,尤其在南宋和尚赵智凤的主持下,开凿的石刻开创了长卷式的组雕作品,其宏大的规模和对佛理形象化的阐述,都将石刻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这其中,比较有名的便是宝顶山圆觉洞边的《牧牛图》。此图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南岩中段的护法神龛和《圆觉经》变窟之间,刻石面高455厘米、宽3366厘米,共十二组雕像,为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那么,以这种巨幅长卷的雕塑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又有何寓意呢?

《牧牛图》名为牧牛,其实是用牧人比喻修行者,用牛来比喻修行者的内心。因此,全幅雕像实际上表现的是修行者调心养性,最终悟道入禅的过程。

牧牛图十二幅,自唐以来就有定序,每幅图都有固定的名称和内容,也相应有其禅宗寓意。第一幅图,题名曰《未牧》,画面中的牛正昂首犟项朝外奔突,而牧人紧紧拽着缰绳要将牛往回拉。而在牛嘴前的崖壁上刻了“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说明此图是根据杨次公的牧牛图而刻,其左刻又刻了一首诗(佛教中称为颂)“突出栏中不奈何,若无绳绻总由他。力争牵出不回首,只么因循放者多”。所谓“未牧”其实就是指佛家认为的心性未经调理驯服,此时往往桀骜狂悖,容易受外界的蛊惑而脱离本性。

第二幅图名为《初调》,这幅图中,牧人向牛而立,左手拿着绳子,右手举着鞭子,牛的脖子向后弯曲,说明牛的心性虽未完全驯服,但是已勉强回转。这幅图的寓意在于说明修行者已经开始调养自身的心性,准备降服心魔。

第三幅图名为《受制》,此图中牛身虽然残缺,不过大致内容仍然可辨。牧人袒胸露腹,站在牛头边,左手举鞭,右手拿着绳子牵着牛往前走,而牛虽已驯服,但依然有快步奔跑的样子。旁边的颂“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暂似知人意,放去依前不易收”很好地说明了此图的寓意,即人顽固桀骜的心性虽然暂时受到了制约,但易放难收,所以仍然不可大意。

第四幅图《回首》构图较为丰富。在牛的上方是一只老虎,正开步下山做扑噬状。而牛向西而立,耸竖两耳似乎在凝神戒备。牧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身上背着一个半球形的鸟笼,左手牵绳,脚踏石梯,身体前倾做登山状。这幅图中虽然有老虎在前方咆哮,但牛并未慌乱奔逃,说明心性中已经有了定力,不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了。

第五幅图《驯服》和第六幅《无碍》为并列合刻图。上面有左、右二牧人正手握缰绳攀肩而坐,右边的牧人右手拿着绳子,左手握鞭搭在左边牧人的肩膀上,而身边的牛向西而立站在他的右边,竖耳瞪眼似有凝神聆听之意思。左边的牧人则左手执绳放于左膝,右手执鞭攀于右侧牧人的肩膀上。他的牛跪在左侧,低首做饮泉状,下方有山泉一股。人和牛之间的关系已然趋于和谐,表明此时对于心性的驯化已然可以无拘无碍。

第七幅雕像名为《任运》。此时,牛向东立正欲饮水,牧人立于牛后,左手执绳和鞭子,右手指碑。碑文为“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这幅图中牛已经不需要鞭绳的驱赶,但缰绳仍在,比喻此时心性已定,但仍需时时提防俗世尘欲的诱惑。

第八幅图《相忘》与第九幅《独照》并列为一组。第九幅图中,有一牧人长须飘拂,肩披蓑衣坐于岩石之上。他双手持笛,似在忘情吹颂。悠扬的笛声传向四野,感染了第八幅图中的牧人。他坐于牛尾,左脚踏在石板上,双手击掌,应和着笛声。他的左边还有一只仙鹤,羽翅轻举,似在应声而舞。而牛呢?第八幅图的牛已然没有了缰绳的牵绊,穿绕于牛鼻的绳子缠绕在脖子上,它向东而立,俯下牛头舔舐着右蹄。而牛前有树,树上有花有果,中间有两鸟雀跃觅食。第九幅图中的牛则鼻子中没有穿绳,昂着脑袋向西站立。这两幅图从旁边的颂来看,此时人的心性已然开悟,可以不受外界的诱惑,也不用使用强力来管束,达到了纯净自乐的阶段。

第十幅《双忘》中,牧人仰卧于岩石之上,袒胸露腹,酣然而睡。头后一棵大树,树上倒挂一猴,悬尾下垂,伸出左爪拉扯牧人的衣服,但牧人却浑然不知。而牛卧于牧人的西侧,样态温顺。这幅图中,猴子代表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但牧人心性澄净,了无牵挂,因此外界的一切都无法干扰他了。

第十一幅图《禅定》,此时图中牛已不见,只有修行者袒胸露腹,结跏趺坐,右手搭在左手之上,双手皆仰方于腹部,此为禅定印。修行者的上方刻颂一首,“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竹绿与岩泉”。这幅图意在说明修行者心性中已无贪执,与寒山绿竹、岩泉为伴。

第十二组图《圆月》中,人、牛俱已不见踪影,只有一轮圆月从水面浮出。月亮的下方和左右皆刻水纹以示,而水纹下有一碑立在一朵仰开的莲花之上。石碑上刻有“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和“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此时,修行者内心空明,由定生慧,已然心无尘埃,空明自然了。

佛教自汉传入我国便一直努力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最终与中国玄学相结合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禅宗一派,它在佛学的传播过程中一直强调“自悟、体认”,将个人的“自性”和“佛”等同,认为“识得自性即是佛”,因此强调在日常生活作息中参透禅机。禅宗公案中多有高僧用日常生活取譬来说明佛理,其中以牛喻禅便是一例。大足石刻《牧牛图》主要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刻石,究其轨迹,其实前代参禅者多有此类比喻。后世赵智凤据此主持雕刻了这一大型组雕,算是对悟禅的一次形象化表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55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