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太公分猪肉”是什么风俗?
在广州,流行着一句俗语:“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这句俗语的大意,是指一团和气的平均主义。俗语里的“太公分猪肉”是什么样的习俗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广州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严重。每年清明、冬至和除夕,很多宗族都会前往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在过去一年里,添了男丁的家庭都必须送一块一二十斤的猪肉到宗祠,同时在宗祠内点一盏油灯,寓意“添丁”。祭祖仪式结束后,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就负责把这些猪肉平分给每家每户。这些辈分较高的老人,被孩子们称为“太公”。
然而,古时候的太公分猪肉并非“人人有份”。分猪肉仪式所需的费用都从宗族的公共财产中支出,家族里会派人做好人口摸查工作,对每家每户的男孩数量进行统计,再派发一张记载着应得猪肉分量的纸质凭证。分肉时,只分男不分女。另外,年纪越大的,分得的份数越多。以家族男丁平均1人1份的额度来计算,60岁以上的老人就应得2份,70岁以上则应得4份,以此类推。有的地方90岁以上的老人甚至可以随意取肉,数量不限。
新中国成立后,“太公分猪肉”的仪式就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分肉的费用不再是公共产业承担,而是由同姓族人自愿捐助;仪式不分男女均可参加。猪肉经过加工后,直接摆在酒桌上由男女老少共同享用。“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的俗语终于做到了名副其实。分猪肉仪式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广州地区男女平等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