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人吃夜宵的由来与历史

老长沙人吃夜宵的历史

长沙人爱吃夜宵,据说,这个习俗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长沙城里已经逐渐形成了三大夜宵美食带:以火宫殿为中心的传统夜宵美食带;以南门口为中心的草根夜宵美食带;以中山路旧督军署(即今天的市青少年宫)为中心的时尚夜宵美食带。除了小龙虾为原料的各色美食是后来从外地引进的以外,现在长沙夜宵摊能够尝到的各种长沙本土传统小吃,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夜宵摊上的招牌了。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长沙的夜宵种类十分繁多,有臭豆腐、饺饵(馄饨)、蹄花、油炸饺子、麻油猪血、白粒丸、卤鸭舌、卤猪肝、卤蛋、卤鸭架子、卤鸭头、碱面、米粉、三角豆腐、荷兰粉、刮凉粉、凉面、唆螺、蛋炒饭、炒粉炒面、糯米饭、牛肉馓子、糖油粑粑、葱油粑粑、油饼、糖醋藕、甜酒冲蛋、乌梅汁、绿豆汁、烧饼、茶盐蛋,等等。其中,又以臭豆腐、饺饵、麻油猪血、糖油粑粑、葱油粑粑、汤粉、汤面及卤味等最负盛名也最受欢迎。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因为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因此,长沙的夜宵生意虽然也有,但一直并不红火,顾客人数也很少。直到1920年后,赵恒惕推行“联省自治”,因此,湖南各县的政要人物都来到了省会长沙竞选议员。一时之间,长沙城里住进了许多达官贵人,也带来了与“夜上海”等当时全国最时髦的大都市看齐的夜生活方式,长沙的夜宵生意也开始日渐繁华。

当时,长沙的夜宵美食,不但名声传遍了长沙城、湖南省,甚至远传到了上海。1924年,蛰庐主人在《大湖南日报》副刊发表的《长沙小贸竹枝词·咏油炸臭豆腐》中,就提到这样的故事:“声似提壶日夜呼,长沙豆腐世间无。谁为臭味相投者,海上新来逐臭夫。”

1929年夏天,已经拆除城墙的长沙市正在兴建环城马路城南路、西湖桥路段,以改这一带附近尘土漫天,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但是此时,许多夜宵摊贩仍然选择在此经营,后来,长沙市公安局认为在这些地方设立夜宵摊十分不卫生,还会阻碍交通,于是,对南门口的夜宵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

长沙人民吃夜宵的习俗流传至今,各色夜宵美食吸引着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朋友们前来品尝。1982年,台湾著名诗人向明即在《湖南文献》写了一篇《闲话长沙小吃》的文章:“长沙城内有不少面馆,极端平民化,但是端出来的面却极为精致。面少码子多,汤也是特制的,因为长沙人吃面完全是当点心吃,只求味道,不求吃饱。在抗战那些年,长沙人突然时兴吃米粉,而以黄春和的米粉最出名,这家米粉店就在长沙黄兴路旁的织机巷口。站在我家三楼顶的晒台上,正好就看到黄春和米粉店忙忙碌碌的情形,真是门限为穿,吃客不绝。尤其晚上,黄春和点上一盏汽灯,灯光照亮半条街,更显得生意的旺盛。长沙米粉也像吃面条一样,讲究米粉上面所盖的码子和汤汁。现在无论在什么时间、空间,黄春和对我们都是再遥远也不过了。”由此可见长沙人民对美食的一片热爱之心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84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