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竹马”的得名和朱元璋的战马有关吗

“淳安竹马”的得名和朱元璋的战马有关吗

淳安竹马,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根据史料记载,淳安竹马的得名便是和朱元璋的战马有关的。当时,朱元璋在淳安的谷雨岭屯兵,撤走之后,在这里丢下了一匹战马。战马因为思念主人,每天在山岗间嘶鸣。淳安的百姓于是来到这里寻找,但是没有找到,所以百姓开始害怕“神马作祟”。为了能够平安生活,这里的百姓就用纸糊在用竹子编制的竹马上,让儿童骑着它,挨家挨户地讨要“常例钱”,然后用这些钱买来香纸,最后和竹马一起焚化。用这种方式来超度“神马”的亡魂。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祭祀的方式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淳安竹马”。

元末明初的时候,淳安竹马还是以祭祀为主的。当时,谷雨岭的很多村落每年都会跳神马,一般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制作竹马,正月初一开始跳神马的活动,到了正月十七的时候进行焚马。需要注意的是,当初焚马时需要有一个人扮成道士在祠堂门口念采词,念一段、跑一马,这被称为“收马”。然后,就开始焚马了。在焚马的同时需要跑马的演员来扮演各种人物以吊神,如吕洞宾、钟馗、关公等。

清朝时期,淳安竹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清朝初期到康熙年间。最初,淳安竹马的表演形式非常单调,表演者既不念白,也不唱曲。到了康熙年间,才有了新的发展。这时候的淳安竹马,在跳跳舞舞的基础上加上了词白,这些词白主要是吉祥的语句,每到这个时候,围观的百姓们都会齐声喝彩。除此之外,还会点鞭炮、撒铜钱。跳完竹马之后,东家为了讨个好彩头,往往会给表演者塞上几个红包。第二个阶段是康熙到道光年间,这个时候的淳安竹马已经和二脚戏融合起来,被称为“二脚戏竹马班”。这时的表演需要两个角色来演小戏,分别为一旦、一丑。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淳安竹马摆脱了以前以祭祀为主的表演形式,产生了质的改变。第三个阶段便是清朝末年,这个时候,随着二脚戏发展为三脚戏,“二脚戏竹马班”也随着发展为了“三脚戏竹马班”。它的主要演员也从之前的旦、丑两角变为了生、旦、丑三角同台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淳安竹马得到了很大的创新和改革,到现在甚至形成了大型的广场竹马舞。在此期间,淳安竹马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反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73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