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评话为何又叫“说话”
杭州评话历史悠久,起源于南宋,距离现在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是最具杭州当地特色的曲艺之一。评话俗称为“大书”,南宋时被称为“说话”,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
杭州评话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它在南宋时的称谓,就可以大致了解它的表演方式了,即“只说不唱”。它把扇子、手帕作为道具,用醒目拍桌子的方式来烘托气氛。它的表演方式有两个不同的侧重点,一是把“说”作为重点,主要是把历史故事详细地描述出来,惟妙惟肖;另一种则是把“演”作为重点,讲究的是口、眼、身、法、步,把这些点结合起来,活灵活现。杭州评话采用的是杭州的地方方言,贴近百姓,所以深受老杭州人的喜爱。
南宋时的杭州评话对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有影响。到了清代,杭州评话的发展更是兴盛,乾隆年间有一位进士还为它作有一首诗,即“银字铁骑雄辩社,四家金鼓竞争雄。要知古今兴亡恨,只在三声醒木中”。清道光年间,杭州评话社正式成立,汇聚了很多著名的评话艺人,如王春桥、谢万春、秦小云、胡文熊等,更是分为了两大派系,分别是以谢万春为代表的“谢派”和以王春乔为代表的“王派”。之后,有一位名为蔡永佳的评话艺人继承了“谢派”和“王派”的表演特长,青出于蓝,自成一家而誉满杭州城。民国初期,“评话温古社”成立,王椿镛为社长,社中的优秀杭州评话艺人们继承发展了蔡永佳的表演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