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筝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代《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在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均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北京风筝艺人讲究骨架各部位的尺寸比例适中,基本骨架和装饰部位骨架造型协调、美观大方,整个骨架均考虑到力学原理的要求,轻巧而力强。例如硬翅沙燕的造型是仿照真燕子而作夸张变形装饰设计的,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类风筝。由于造型图案固定不变,成为了一种程式化的风筝。不管是谁,所制的造型基本一样,但外貌略有区别,整个风筝上下左右都是弧形,互相呼应,这类风筝是典型的京式。北京风筝从扎绑到彩绘,典雅工整,具有浓厚的古典色彩,构图兼有写实和艺术变形的特点,极富美感,增强了风筝的视觉效果。、
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和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年发展较快,新秀辈出。如果说从曹雪芹、金氏兄妹至“风筝哈”就已形成北京风筝的艺术风格的话,那么今日众多的名家新秀更为北京风筝锦上添花。“燕儿汪”是两代相传做燕子风筝的名家,“鹰王”的作品以形象逼真叫响;胡炎新扎制的几丈长的雄鹰做工独特;画家马晋一手培养起来的胡铁桩,擅长制作巨形风筝,他创作的4米的大扎燕和90米长、200节的巨龙,扎工、起飞都是上乘作品。李国帅则善于做小风筝,5寸、7寸的小掌燕精巧别致。夏振国扎制的沙燕,可以装入一个火柴盒内,被人们称为“掌上风筝”,可见做工之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