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筝的发展历史:军事应用

从风筝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测距、传讯、越险、载人。公元前202年,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等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这时项羽兵力不过10万,粮草也快吃完了。韩信为瓦解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只风筝,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又命围攻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的军心,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公元前200年,韩信欲与陈豨合谋反汉。想挖地道至未央宫,为了测量未央宫的距离,韩信找人做了一只风筝,这只丝绸作面的板子式风筝,其形状像一只蝴蝶,顺风起时,一边放线一边计量线长,将风筝飞到未央宫上空,从而测量其间的距离。

南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80《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三国时期,如皋是吴魏的交界地,魏军常来袭扰。吕岱命百姓放带有铜铃的飞鸢为信,督军应战,这时的飞鸢就有了烽火之意。

明朝陈眉公撰《白石樵真稿·辨风筝》中,曾有一则“黄头儿风筝脱险”的故事。黄头儿是中国南北朝时的一位侠客。公元559年,北齐彭城太守王勰之孙王韶遭人陷害,被打入地牢。黄头儿趁夜色掩护,潜入地牢,救出王韶。可宫墙高大,宫内岗哨密布,戒备森严,一时难以脱险,只得暂藏到僻静的金凤楼上。为了迅速越过无法攀登的宫墙,黄头儿便从楼内取出一只大风筝来,他将绳索一头拴在金凤楼门栓上,一头系好风筝,手一推,风筝乘风而起,黄头儿抓紧风筝一跃飞越宫墙,王韶也以黄头儿的做法,乘风筝脱险了。

《北史》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团团围困在临名城里,情形十分危急。为搬取救兵,他绞尽脑汁,最终决定用风筝传信息。风筝飞了一百多丈高,经过叛军阵地,把求救信顺利送到了援兵那里,很快解了围,被困将士才得以死里逃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40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