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讽刺型
相声艺术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幽默讽刺,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在内容上以揭露某些社会的黑暗面、上层社会的奢华腐败以及底层贫民的困苦生活等为核心,囊括社会百态和不同人物的人生起伏,以讽刺的手法贯穿表演内容始终。讽刺型的相声占据了相声的很大部分,其经典段子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等。
2.歌颂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客观形势和艺术发展的需要,相声界也开始形成新的表演类型。各地相声演员纷纷上山、下乡、下厂,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个歌颂相声的高潮。
1958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集中体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会演以后,将编选曲艺节目结集出版。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立本的《社会主义好》、老舍的《试验田》、海政文工团的《水兵破迷信》、中国广播说唱团集体创作的《活动之家》、李维信与于世德、赵春田的《天上与人间》。
这样,进入新的时代,以歌颂为主的相声不断涌现,歌颂逐渐成为相声的三大功能之一,确立了与讽刺、娱乐型相声并驾齐驱的地位。其经典作品有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的建设者)等。相声演员马季和夏雨田在歌颂型相声创作方面,所作的贡献及产生的影响比较突出。
歌颂型相声创始之初,相声界存在着不同看法。马季认为,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不仅要熟悉生活,而且要分析生活,他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长期以来坚持深入基层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探寻创作相声的题材与灵感。随后他又通过研究、丰富相声理论,将其与实际创作紧密结合,自学探索,百折不挠,并大胆开创,将新生事物融入相声表演,终于开创了歌颂型相声的路子,为相声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既有创作成果,又有理论建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夏雨田是相声界不多见的具有大学学历的艺术家,理论知识扎实,并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这些都为其创作歌颂型相声积累了有利条件,其创作的《女队长》《公社鸭郎》等代表作品在相声界享誉颇高。对于这两篇作品,王先霈在《真善与“丑”的结合》一文中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指出:“从《女队长》到《归国记》,主要是歌颂性的,但已不只是一般的歌功颂德,而是把真善和“丑”结合起来表现,这就使他的作品具备了一种现代意识,比较符合现代意识,比较符合现代审美特征。也使作品更加真切自然,富有人情味。”何祚欢对于夏雨田的创作也曾给出评价:“夏雨田创作看似轻松、顺手拣来,实际上他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从事曲艺创作之前和同时,已有对各种艺术的尝试,因此在创作上有非常强的复合性,使他的作品既是曲艺又不是曲艺,是用曲艺的包装,运用其他艺术手法最后完成的作品,这是很值得曲艺创作者借鉴的。”这样,在夏雨田孜孜不倦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成果颇丰。
3.娱乐型
娱乐大众是相声的主要功能之一,过去的娱乐性相声大致可以分为技巧类和笑话类。技巧类相声凭借超凡的相声功底娱乐大众,主要集中于“学”和“唱”,同时也通过运用绕口令、一气呵成的铺陈等语言手段和技巧,增强娱乐效果。笑话类常常依靠高度夸张的语言和赏心悦目的幽默,出奇制胜。当然并不是完全依仗诙谐、滑稽的表演,也涉及歌颂和讽刺,如高英培、范振钰表演的相声小段《钓鱼》,则将三种相声类型结合一体,创造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与旧时代相声一样,新时期的相声依然通过灵活运用语言手段进行相声编辑,同时侧重所述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戏剧性,在继承相声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新时期的娱乐型相声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特质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