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相声,旧时也称作“双春”。一般为两人对讲的形式进行表演,演员为一捧一逗,男女相声,也是对口相声的一种。
双口相声是对口相声的别称,在早期的相声表演中,演员都在北京天桥等场所露天演出,也就是“撂地”。不同的表演形式,顺序也有先后之分,先出现的是“单口相声”,后来由于“逗哏”“捧哏”分工的出现,当时两个演员可以隔着一张桌子,各扮演一个角色,面对面地坐着说,故称“对口相声”。但是对口相声中,“逗哏”的话是应对“捧哏”的,而不单单是针对观众而设计的,所以在表演时常常要注意对方的反应,而适当地应对。随着相声社会地位的提升,表演者渐进入堂会、茶楼、剧场,演员从站在观众中间变成了站在舞台上,表演形式也演变成了两个演员都面向一侧说,因此又有了“双口相声”的说法。
对口相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贯口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贯口”的“贯”字,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演员在说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语气的迟缓、顿挫,尽量保持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既要带动听众的情绪,又不能太快而引起听众心理的躁动。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地理图》《挖宝》等。
(2)文哏
相声表演风格之一,起源于先前俳优的“优孟衣冠”“言非若是”和西汉东方朔的机智巧辩,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以叙述为主要表演方式,说起来比较文雅,传播一定的知识信息。马三立、苏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属文哏,如《批三国》《大办喜事》《论捧哏》等,著名相声演员苏文茂以其精湛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相声界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哏作品,因而被赋予了“文哏大师”的美誉。
(3)平哏
一般以叙述某事或谈论某一事为主,一般都是一头沉的叙述方式,捧哏起辅助作用。中间没有大段的贯口,不涉及太多的包袱,也没有激烈的冲突,主要依靠铺平垫稳的叙述来推进情节,展开包袱,包袱一般位于结尾处。常见的作品有《万人迷》《批生意》等。
(4)子母哏
指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代表作品有《百吹图》《蛤蟆鼓儿》。
(5)倒口
倒口是相声里的说功,指相声演员模拟特定人物的家乡方言,以反映当地的风俗人情、地方风貌等,对于相声演员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要通过各地语音特色来展现当地方言,从而显现地方文化。经典段子有《绕口令》《找堂会》《拉洋片》等。
(6)柳活
相声中学唱类型的段子,一般学唱戏曲叫“戏柳”,学唱歌叫“歌柳”。具体来说,它属于相声说、学、逗、唱中“学”的范畴,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的“全堂八角鼓”。经典段子有《杂学唱》《戏迷》《学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