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俗大全 绝技风俗 正文 下一篇:

参军戏与相声的关系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参军戏的具体表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从式,另一是对立式。比较两者,我们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反映了参军戏与相声艺术有着较明显的渊源关系(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一书中已作详尽的论证)。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罗常培在《相声的来源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中指出:“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鬓角(俗作抓角)、穿着破衣服,像个童仆的,叫做‘苍鹘’。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鹘能击禽鸟,末可以打副净——这种表演法,就是对口相声时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捧哏的也常拿扇子打逗哏的。”参军戏的对话法,二人以一主一从、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滑稽调笑的表演。这种对话形式的讽刺艺术,自然而然使我们联想起今天的相声艺术,二者是十分相似的。赵景深《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中说道:“‘参军’两个字念快了说是‘净’字。演员演这类戏,总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苍鹘的‘鹘’字与‘末’字同一韵母。一净一末,正如今天相声里的‘逗哏的’和‘捧哏的’。”吴晓铃《略谈相声的创作问题》指出:“由古代‘参军戏’发展、衍变出来的相声,是中国讽刺文学的一种,它是具有优良传统、悠久历史的喜剧风格的民族艺术形式。”董每勘《说“丑”相声》认为:“发展完成为戏剧,‘参军戏’的固有成分没有灭没,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变名而存在于戏剧中。‘参军戏’还另行单独存在,及今仍保留其遗迹,那便是杂耍类的相声。”

近代,特别是解放以来,研究和探索相声历史,越来越受到文学家和曲艺工作者的重视。他们有的从相声艺术现状出发,对古代的某些文艺现象进行类比,从纷纭杂沓的史料中梳理出近似相声的记载;或者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艺人的师承关系以及种种轶闻掌故,加以记录整理。所有的一切都是十分宝贵的,对于我们进行溯源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在以往的研究和探讨中,不少人专注于唐代的参军戏,认为相声艺术是由参军戏发展而来。罗常培、吴晓铃、林庚、黄之冈、廖辅叔、顾也文等都有类似的看法。当然,不同的看法也是有的。有人认为,相声艺术与参军戏截然不同,无所交集,把参军戏的本质特点概括为:一是“全以故事”,二是“化妆代言”,三是“政治讽刺”,并且断言这三条是相声艺术所不具备的,从而得出参军戏只能是戏剧艺术的祖先而与相声艺术无关的结论。然而我们说,这种断言是不理性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有关参军戏的内容,探析其与相声发展的联系。

但是,一些传统相声的“子母哏”段子里,逗哏和捧哏也大体分别装着智愚两种不同的类型。相声艺术可以用演员的位置——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所代替,那么,就可以在二者之间划上一个等号或近似号了。因此,也有人不承认参军戏是后世戏剧艺术的雏型。他们或则认为:参军戏以科白为主,与以演唱为主的戏剧传统似乎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或则认为:参军戏并非典型的角色扮演,不过是立于戏剧之外的类似“引导宣赞”的技艺罢了,由此断定不能与戏剧艺术相提并论。

所以说,不能将参军戏与相声划直接的等号,或者彻底地否认其与相声的关系,然而参军戏对相声的启示和影响,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38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