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漆器的历史与特点:润泽生辉的精致贡品

大方漆器产于“国漆之乡”的大方县。明朝洪武年间大方漆器开始生产,大方漆器之所以名扬四海,是因为贵州省宣慰使奢香夫人把大方漆器当作贡品献给皇上。大方漆器的黄金年代是清代道光年间。那个时代的大定府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漆城”的美誉不胫而走。大方漆器既有作为贡品的润泽生辉,也有作为百姓家居用品的古朴典雅。

漆器在我国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三国以后,中原人大举入闽,漆器工艺也随着大规模的迁移被带到了福建。宋代时福州更是做了“福犀”流传后世;明代时,彝族统领着当时的“水西”,也就是今天的大方县,彝人先民征战时用的髹皮胄、马鞍和箭筒,都被涂上了生漆。

明朝时期的大方县是水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因为其繁荣的社会环境,极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大方漆器便应运而生。大方漆器具有质地坚实、造型古朴雅致、涂漆光亮、漆色润泽生辉的特色。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大方漆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保留了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同时也积极探索新技术,创造了明光、印漆、台花、金花、银刻、五彩嵌花等品种。

大方漆器选料精良,牛、马皮脱胎和布胎等经过精良的筛选,最终才能作为制作大方漆器的 材料。选好材料后要在其上涂上上等的漆料。一件大方漆器的诞生共需经历四十多道工序。漆器制作工艺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环节便是制坯、漆地、装饰等,在这几个环节之中又属装饰最为复杂。装饰的技法细分有一百多种,但将这一百多种进行总结归纳又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大类。大方漆器还拥有图案优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等优点,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具有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和不褪色等特点。

皮胎漆器的诞生是在明洪武年间,当时的大方漆器的工匠在革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与交流,创造了皮胎漆器。当时的皮胎漆器与三国以前的相比虽然都是用皮革作为胎料,但洪武年间的皮胎漆器更具欣赏价值,而且呈现多样性,灰地、漆工艺也更加完善,装饰上也用了三国时期没有的镂嵌填漆等技法。那时的大方漆器不再是“色资丹漆”,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了众多的纹饰图案。通过改变这种主从关系,大方漆器革命性地脱颖而出。

倘若三国时代的漆器是大方漆器的萌芽期的话,那么清代则当之无愧的是大方漆器的成熟期。皮胎漆器是当时 的漆器界的宠儿。其他胎料无论是在防潮、防腐、保色保味,还是在牢固性上都比不上皮胎。在清道光年间被列为贡品的有“朝珠盒”、“朝帽盒”、“凤冠霞帔”、“满汉全席”等。贡品之一的皮胎描金葫芦因其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其外形呈葫芦状,可沿中线分开为两半,内装有可供10人进餐之用的杯、盘、碟、碗、筷等。

大方漆器有着精湛的工艺——嵌花。不用刻意地雕琢,也不用金银的装饰,只有细腻而丰富勾勒,清新自然。淡淡润色之中,那被嵌的景物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图案以青山、秀水、古木、瑞雪、飞禽走兽、风土人情为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贵州的多彩风情与美丽山水。大方漆器还有一个特色便是五彩。没有拘泥于单一黑红相衬的传统手法,大方漆器大胆突破,在色彩调配上鲜艳夺目,富有民族气息。合理地运用嫣红、翠绿、天蓝、浅灰、乳白、深黄、姹紫,造就了大方漆器的绚丽夺目。

大方漆器如中国画一般,在明暗深浅之中透出一股悠扬而婉转的气息。正因为这样,大方漆器才能与北京的雕漆、山西的调漆、甘肃填彩、四川推光雕漆、福州的脱胎漆器、江苏的百宝嵌漆齐名,成为中国漆器界闻名中外的流派之一。

历经几百年的时光,大方人民在漆树的栽培,生漆的割取,以及漆器工艺的制作上都透露出一股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大方漆器走出了一条专属于自己的路。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9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