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旅游业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兴产业和社会现象,其对民俗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异族或同族异地的文化会快速地传入并渗透,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会逐渐被同化甚至消失。不仅如此,在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过分夸大地宣传、渲染会使当地淳朴的民俗文化失真、被亵渎、被扭曲,甚至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需求,着力渲染一些无聊、下流、色情的内容,使得原本古朴、独特、纯净和美好的风俗变得不土不洋、不伦不类、低级庸俗。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者中绝大多数是在现代文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成长起来的,即使在民族地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现代性。他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冲击。由于旅游者的涌入,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会因商品化而受到歪曲甚至失去价值。如一些民族歌舞,由于旅游者的需要而被搬上舞台,不再是为了最淳朴的目的而表演,而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从而使其失去了灵魂。它们或被压缩、或被删节甚至完全改编,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受商品化影响,有些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日趋泛滥,已不再是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当然,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也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但是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丧失,不仅会失去淳朴的民风,还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是在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造成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旅游者的涌入,既带来了其本民族民俗文化中优秀进步的内容,也会带来腐朽落后的东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旅游活动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已深入到方方面面,西方社会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常常与旅游者相伴而至,在旅游目的地广泛传播。这对当地民俗文化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腐朽思想的泛滥和优良传统的丧失。为此,旅游目的地应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减少这些不良影响,使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民俗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