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活动:求喜物、吊喜灯、掷喜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十五夜”,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活动来求喜庆贺。而其中的一项活动便是“求喜物”。
元宵当日,乡村中有很多设坛拜佛的活动,神庙宗祠也灯火齐明,神坛前摆设着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潮州柑等祭祀品,均被称为“神物”。男女老少们争相参拜,然后纷纷取祭品回家,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添财添丁,家宅平安。趁拥挤之机偷偷拿走神坛前的祭品回家吃,也叫“吃兴盛”。另外,根据习俗,这些把神物取回家的人,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
除了“求喜物”外,元宵求喜的活动还有“吊喜灯”和“掷喜童”。
灯火在祭祀神的礼节里象征着光明和喜乐。元宵这天,人们会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就叫做“吊喜灯”。在潮汕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为潮语里“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所以,潮汕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当天,乡村里在祠堂或巷尾的开阔处,会搭起一个彩棚,里面有用泥土塑成的一尊巨型笑口弥勒佛,而弥勒佛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这虽是游戏,但也是元宵求喜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