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与傩舞的关系
自汉代以来,崇拜护法灵兽的西域狮的传入,为舞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舞狮真正的产生与我国古老的傩舞有关。舞狮是传入我国的西域狮子崇拜,与我国的驱鬼逐疫的傩舞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产物。
傩,是古代先民为驱鬼酬神、消灾辟邪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傩舞是古代举行傩祭时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
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兽神舞”等名目,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表演驱鬼逐疫的内容。
舞狮是受汉代出现的“十二兽神舞”等傩舞,以及魏晋以来佛、傩结合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傩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驱鬼逐疫为主题;二是使用假面具,或披兽皮等;三是有傩舞、傩戏表演,由单纯驱疫逐步向驱疫、娱人方面发展。这些特点正是舞狮具备的特点。
舞狮和傩有许多相类之处。如舞狮所用的锣、鼓、钹,鼓和锣都是傩乐的基本乐器。而鼓是指挥驱傩活动的号今,也是第一个傩乐器。
早在东汉高诱《吕氏春秋·秋冬纪》“命有司大傩”句注中,就有“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的记载。
锣与鼓的搭配,在唐代的傩乐中出现。如《唐人勾栏图》中描述庙会的“障中挝鼓外击锣。”
宋代以后逐渐流行,如梅尧臣《除夜雪》的“击鼓人驱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和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中所说“打夜胡”时的“敲锣击鼓”等记载。
舞狮中,鼓手是整个狮队的指挥者。舞狮中的钹来源于古代佛教法器,声音尖而清脆,正处于鼓声和锣声的谐音地位,起调和作用。
我国各地的舞狮队沿门拜年辟邪的习俗,与傩俗中的丐傩有着一定的渊源。
丐傩,是指以驱傩的名义乞讨的乞丐。他们多采用沿门逐疫的形式。如唐宋时的打野呵和明清时的急脚子,甚至莲花落、打莲厢、龙舟歌等,均与丐傩艺术有关。
打野呵,是宋代露天演出百戏伎艺的市语。宋代都市中瓦舍勾栏形成以后,民间各种伎艺人多在勾栏内演出,因而许多勾栏成为伎艺人卖艺的固定场所。不在勾栏内演出,只在街头空地或广场上作场卖艺,称为“打野呵”,流动演出的伎艺人则称为“路歧人”。
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月》条记载南宋时,“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
这种“打夜胡”,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讲,也称为“打野胡”,《通雅释原》中则称“打夜狐”,讹为“野狐”。从这些记载来看,“打夜胡”或“打夜狐”在俚语中也就是“打野胡”或“打野狐”。
宋代民间流动演出的伎艺称为“打野呵”,其随地搬演不著处所的情形,与“打野胡”或“打野狐”相同。不过,“打野胡”是单在十二月一个月里扮演驱祟逐傩的,而“打野呵”则是不限于十二月演出的民间伎艺。
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