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板凳龙习俗的由来与特色
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规,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关于板凳龙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湖南祁东某地有个叫刘牛的农夫。刘牛家里很贫苦,50岁才娶亲,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不久老婆就去世了。刘牛只好辛辛苦苦地拉扯着两个小孩生活。
刘牛的两个儿子不到十二三岁时,刘牛病倒了,十天半月起不得身,两个儿子守着父亲床前哭哭啼啼。
刘牛抚着着两个儿子,流着眼泪说:“儿呀,父亲没能力把你抚养大了,父亲有罪哩。”
两个儿子听了,哭得就更伤心了:父亲病倒了,他们没能给父亲做点好吃的,没能给父亲买上一剂药。他们只晓得哭喊:“父亲呀,你不能离开我们。”
刘牛说:“父亲只有一个要求,父亲平生最爱看龙,若是别人办喜事舞龙时,你俩能扶我去窗口边饱饱眼福,父亲死了就满足了。”
两个儿子听父亲这么说,心里急得很。他们只好天天站在窗口边,盼望着富人家舞龙来。可是一天又一天,哪有龙的影子!父亲的病却一天天地重了,眼看就要不行了,两个儿子急得直跺脚板。
两兄弟急中生智,突然想出了一个好方法:他俩试着举起板凳当龙耍,一个做龙头,一个做龙尾,在父亲床前舞动起来。兄弟俩舞得真好,舞的生龙活现,惹得父亲开心地笑了。
父亲说:“好孩子,父亲看到龙了,这比富豪人家做的龙还好,这是一条多好看的板凳龙啊。”说着,父亲闭上了眼睛,嘴角边还留下一丝笑容。
从此,耍板凳龙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祁东、祁阳一带,每当逢年过节,民间都要耍一耍板凳龙。这古老的节目,直到今天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板凳龙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其中有独凳龙。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可由2人至3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两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3人玩时,前两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还有多凳龙,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两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
有时,一条龙从头至尾,要用80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以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
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为此80多只花灯的图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
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有篾扎板凳龙,即用竹篾扎成龙形置于板凳之上,以木脚示龙爪,造型逼真。耍板凳龙又分两种舞式,一为独凳龙,一为9节龙,即由9个板凳相接。
耍独凳龙时,将板凳翻过来四脚朝天,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合抓一头,第三人双手抓住另一头的两只脚。耍起来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的角色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角色担任。舞龙头的两人要求身高一致。
耍9节龙,由9个长凳组成,第一节为龙头,第九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
板凳龙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二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
板凳龙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分支是江苏兴化沙沟的民间板凳龙。沙沟板凳龙源自明末清初的东岳庙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沙沟板凳龙已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浙江金华东阳和浦江、永康、义乌、兰溪、磐安以及重庆市的巴县等地,也有舞板凳龙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