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的起源发展历史
瑜伽起源于印度,在梵语中,瑜伽的意思是“和谐”“一致”“结合”,这些意思都反映出古印度人修炼瑜伽的目的——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古印度的传说里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修炼瑜伽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便可以获得解脱。因此在古代的印度,瑜伽只是作为追求解脱的修炼手段。至于瑜伽可以治病和锻炼身体的说法,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瑜伽就在印度出现了。在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中出土的一些石刻和印章上,有古印度人修炼瑜伽的图案。那么,古印度人是如何修炼瑜伽的呢?在印度古文献《薄伽梵歌》中有这样的描述:当一个人想要修炼瑜伽时,必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把一些草铺在地上,然后再把一张鹿皮或一块柔软的布盖在草上。这个修炼的地方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但是必须要圣洁。修炼者要稳坐于位置上,躯体、颈部和头部要保持端直,通过控制心念和器官去净化心灵,将心意集中于一个地方。修炼者如果能在吃饭、睡眠和工作中懂得节制,便能通过瑜伽修炼,减少物质带来的痛苦。
在古印度,有很多隐士和苦行僧都热衷于修炼瑜伽,他们常常会在密林深处找一个幽静的地方,整日端坐、排除杂念,追求心灵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传说《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在森林中修炼瑜伽时,蚂蚁爬满了他的身体,他都没有察觉,因为他已经修炼到了忘我的境界。
古印度有个叫钵颠阇利的人,在总结了前人修炼瑜伽的经验后,写出了一部《瑜伽经》。书中对瑜伽的定义是“制止思想活动”。瑜伽修习过程有八个阶段:克制、守规(遵行)、坐姿、调息(控制呼吸)、制感(控制感觉)、执持(专注)、禅定(静虑)和等持(高超境界)。
从《薄伽梵歌》的介绍来看,古代印度的瑜伽主要重视调息静坐,以达到静思修身的目的,而且要求越安静越好。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总是坐着对身体不好,于是创造出了很多动作,而这些动作就逐渐变成了瑜伽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