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与川剧的形成

湖广填四川与川剧的形成

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给四川带来了数十年的战乱,造成人口锐减、十室九空的凋敝局面。清政府入川之后,实行了移民实川、恢复生产的政策,湖广、陕西、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民众纷纷来到四川“插占垦荒”,繁衍生息,史称“湖广填四川”。十数年间重新恢复了天府之国的繁华与昌盛,清代一首竹枝词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四川人口的构成状况:“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与“湖广填四川”同时期进行的,便是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在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高腔、皮黄、梆子等戏曲声腔先后传入四川,由于各省移民在四川的扎根、繁衍,为多种声腔的流行发展提供了落地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一、多种声腔进入四川

川剧高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大约明代中叶传入四川。随着清代各省移民的到来,楚地的清戏、湖南的高腔、辰河戏等相继入川,对川剧高腔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川剧高腔是在传承弋阳腔的基础上,相继融会了安徽青阳腔、湖北清戏、湖南高腔等,经过与四川方言、山歌、民乐的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堪称中国戏曲高腔音乐之集大成者。高腔在川剧五大声腔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川剧的代表性声腔。

川剧的昆腔源于江苏昆曲。昆曲在明代传入四川,一些蜀中文人、宦蜀的官员曾编写昆曲剧本,由自己的家班演出。如明代川籍状元杨升庵所作昆曲《陈仲子》,至今仍是川昆的代表性剧目。

胡琴腔以其主奏乐器小胡琴的名称而命名,又称“皮黄”或“丝弦子”。川剧胡琴腔来源于湖北的汉调、安徽的徽调以及陕西汉中二黄,大约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传入四川,逐渐演化为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川剧胡琴腔。

弹戏又称“盖板子”“川梆子”,来源于早期的山、陕梆子,因以梆子作为打节奏的乐器,并以盖板胡琴作为主奏乐器,故得此名。川剧中的灯调来源于四川民间的灯戏。四川灯戏与四川端公戏同出一源,又吸收了曲子、小调、山歌、秧歌调子,形成了灯戏的基本曲调。

此外川剧中还有所谓的吹吹腔、安庆腔、罗罗腔等。大约在清代乾隆后期,流入四川的各种声腔先后本土化,五种声腔熔于一炉的川剧基本形成。由于高腔最受四川人喜爱,迅速传遍全川,成为川剧的代表性声腔。

二、川剧四条河道的形成

四川的河流主要属长江水系。嘉陵江、岷江、沱江和乌江为长江在四川盆地中的四大支流。四川幅员辽阔,旧时山川阻隔,陆路交通不便,水路是主要交通路线,戏班也多以水路为依托,流动于河道相连的一些地区。从清代晚期到民国年间,川剧逐步形成川西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大代表性区域,在艺术上也受艺术传承和方言口音的影响,演变为各具特色的四大流派。

所谓资阳河川剧,是指以今资阳、自贡、内江为中心的沱江流域流行的擅长高腔、昆腔的川剧艺术。晚清至民国早期,主要班社有大名班、富春班、玉升班、自志科社等。

川西坝河道川剧,是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岷江流域流行的以胡琴腔和高腔为代表的川剧艺术,主要班社有宴乐班、长乐班、三庆会、三益公等。

川北河则是指以南充、阆中为中心的嘉陵江流域流行的擅长弹戏声腔剧目的川剧艺术,代表性班社有义泰班、太洪班、桂华科社等。

下川东河道,是指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城市流行的兼擅多种声腔的川剧。必须说明的是,各条河道虽有各自擅长之声腔艺术和代表剧目,但都是兼唱五种剧目,也都自称为川剧。这些川剧河道艺术以班社为基础,在锣鼓演奏、代表剧目、表演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显著特色。探究川剧河道艺术形成的原因,与四川因山川地貌而形成的川剧戏班沿水路交通流动路线有直接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36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