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舞(跳傩)的来历与特点
傩舞,俗称“跳傩”,是桔乡南丰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十天内外,傩舞班流动到各村各堡,连场演出,热闹异常。
每个傩舞班,大都有十六八人,多的二十五六人,无论在禾场空坪,舞台厅堂,用一条长凳,三根竹杆,支起帷帐,便成场面。演出时,锣鼓铿锵,唢呐高奏,有些还伴以竹笛、二胡。演员身穿彩衣,头扎布中,面戴“头盔”(木雕面具),手持道具,翩翩起舞。其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群舞、小舞剧。内容丰富多彩,均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西厢记》、《封神演义》等小说。每场演出时间,一般约两小时左右,也有长达三四小时的。
南丰傩舞,相传起源于宋代,当时石邮地方有个姓吴的人在外地做官,在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当地士绅送给他一个傩舞班子和八个面具,带回南丰。
这算是南丰傩舞的开端。所以迄今人们仍把石邮傩舞,说成是南丰傩舞的正宗。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研究。不过,从有的史料和传说中,倒可以清楚地看出傩舞是由宫廷舞蹈流传到民间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像《钟馗醉酒》这个双人舞,它以一锣一鼓伴奏(系傩舞最占老的打击乐),轻重缓急,随舞蹈情绪而定。舞蹈人物神态自若,生格突出,栩栩如生。另一个取材于《封神演义》的《武吉砍柴》的独舞,它对武吉出门、看天、磨刀、上山、寻路、砍柴、挑柴下山等动作,表演得非常细致、逼真。再如以盘古氏开天辟地故事改编的传统滩舞《开山》,舞蹈者扎头巾,戴面具,身穿紧袖衣裤,肩披绿叶状大擎,腰紧水纹网形围裙,在有如山呼海啸、乾坤震撼的锣鼓声中,手执长柄板斧,上挡下拦,左劈右砍,威武非常。当然,这些传统节目也难免带着一些迷信色彩,但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南丰傩舞有文傩和武傩之分。它融合了武术和戏剧的身段、动作;音乐方面也吸收了民间吹打;丝弦、戏曲等演奏方法和曲牌。文滩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有以情传真的《水漫金山》,诙谐风趣的《打蚌壳》,情趣洋溢的《刘海戏蟾》。武傩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热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有沙场鏖战的《破洪州》,轻快短打的《闹天宫》,豪迈持重的《对刀》等。
傩舞面具,以木纹细嫩、质坚最轻的杨树为上好材料。着重于图案式脸谱。每个面具根据人物性格、年龄、身份以及特定环境中的表现而精心设计,雕刻精湛,可以成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如《开山》中的盘古氏脸谱是紫褐色,山字眉,豹头环眼,竖耳狮鼻,红发赤髯,头长犄角,气宇非凡。《对刀》中的黄飞虎,头上是双龙夺珠盔,红脸长须,与关云长塑像极为相似。但黄飞虎柳眉蚕眼,迨情泰意。黄关两人俱是名将,塑形却有异同,别具匠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