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莲花山花儿会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莲花山,是岷山支脉的一座主峰,坐落在临夏康乐县南部55公里处。
莲花山一山多峰,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将莲花山的层层秀峰塑造成莲花花瓣,苍松翠柏化成莲花的枝叶,亭亭玉立在千峰万壑之中。古人曾有诗赞曰:
“西倾积石几千峰,不及莲花绝黛容,休与峨眉争虚宠,愿投碧落作神工。”
从莲花山的唐仿滩十八罗汉楼出发,拾级登峰,小径在山岩上曲折弯曲,纵横交错,时而引向瑰丽的宫殿,时而深入浓密的林荫,游人虽在烈日下奔走,却总觉得凉风习习,没有炎热之感。分布于这些小径旁的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紫霄宫、转阁楼、东房顶、娘娘殿、祖师殿、玉皇阁等建筑,无不古香古色、宏丽壮观,各具风采。
由紫霄宫前行,有两条小道可通山顶,但道路异常难行。途中要经过“鹞子翻身”、“蛇倒退”、“夹人巷”、“独木桥”等4个险阻。胆小者每行至此,不要说攀登,就是听到这些象征险恶的名称,也会胆战心惊。
玉皇阁是莲花山的最高峰,海拔3578米。登临玉皇阁,极目四望,顿觉天高地阔、心旷神怡,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莲花山的风光给丽,神话传说优美动人。
相传,古时候这里有一条恶浪滚滚的冶木河,有条黑蟒居住其间,经常兴妖作怪,残害百姓。有一年,昆仑山金花娘娘带着一朵千年修炼的莲花,赴蟠桃大会途经这里,正值黑蟒作孽兴怪。金花娘娘遂将千年莲花一抖,变成一座莲花山,矗立在冶木河畔,将黑蟒压在山下。从此这里风平浪静,五谷丰登。当地人民念及金花娘娘的功德,便在莲花山上建起了娘娘殿、紫霄宫等殿字。农历六月六日,殿宇竣工,在确定庆贺落成典礼的节目时,各民族都坚持沿用自己的风俗,正当大家争论不休之时,突然从天际传来高亢悠扬的歌声,循声望去,只见两位仙妹,左手撑伞、右手摇扇,在亭亭玉立的蓬峰上翩翩起舞。人们被这美妙的歌舞迷住了,都情不自禁地和唱起来,莲花山顿时沉浸在歌海之中。从此,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莲花山都要举行盛大的歌会。歌会期间,临夏各县及临潭、临洮、渭源、岷县等邻县的汉、回、藏、东乡、保安等各族群众和歌手数万人,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打着花伞、摇着彩扇、云集莲花山,纵情对歌。他们把这种盛会称为“花儿会”,所唱歌曲也就是闻名遐迩的“花儿”。
莲花山花儿会以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为程序,边游山、边对歌,自由结伴,互相穿插,灵活多样,尽情欢唱。这期间,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受礼教的羁绊,不受世俗的约束,不分尊卑贵贱,没有伦理观念,只有尽兴玩乐。初一、初二在莲花山麓的足俗川聚会,是花儿会的序幕;初三、初四游山对歌,是花儿会的高潮;初四从莲花山向15公里外的王家沟移动,经过短暂的休息,围着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10公里的紫松山,联欢对歌、敬酒告别。
莲花山花儿会的歌手,一般是男女10人左右临时组成的对歌班子,由才思敏捷,嗓音宏亮,在民间享有崇高威望的人充当班子里的“串把式”和“唱把式”。歌手的服饰当然是民间认为最美的服饰,还有两件最重要的东西,就是1把彩扇、1把大花伞。这把大花伞比一般生活用伞大2~3倍,足能遮三四个人。女歌手在演唱时一把彩扇半遮面,只露出一对感情丰富的眼睛。
男歌手常常在唱花儿时习惯用一只手遮在耳后,或者用一根手指堵在耳门上,据说,这样可以使歌声传得很远。
歌乎是莲花山花儿会的主体,莲花山周围乡乡有名家、村村有歌手。歌坛有“把死罪唱成活罪”的先辈景满堂;有冲破封建枷锁带领妇女登上歌坛的“一代歌魁”——穷尕妹(丁如兰);有后起之秀张生彩、郎淑琴、马秀兰、牡丹花、马永华、刺玫花、汪莲莲、米兆仁、石玉玺……群星灿烂,英才辈出。
莲花山花儿会,是当地各族人民民俗意识最热烈、最隆重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专家、学者、游人,也吸引了众多的国际民俗专家和游人前来采风。
在莲花山区,不仅有莲花山花儿会,而且在新媳妇生下头胎孩子吃“满月”时,还有唱“搭喜儿”的风俗。这天,不仅娘家人要给月婆送“顾脚”(12个状如鞋底的花饼),婆家要招待亲朋吃喝,还要娘家人和婆家人对唱花儿,请来歌把式唱“十月怀胎”、“十劝世人”、“十二牡丹”、“二十四孝”等整花,演唱者歌声嘹亮,情趣浓烈、诙谐,使农家小院充满歌声笑语,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