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正灯闹元宵风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正灯”,就是灯节的正日。昌平称十五日为“正灯”日。河北永平,也说望日上元,通衙张灯,谓之“正灯”。

江苏金坛,元宵大张灯彩,燃放花炮,又打“元宵鼓”。

福建金门,上元祀神,小儿们剪竹纸制灯,上贴人物花鸟,夜深把灯烧去,看火色是红是黑,来卜一年的晴雨。

浙江常山,各乡村都挂出各种灯彩,或出迎龙灯。

湖北黄陂,各村都出灯会,牙牌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风十雨”和“万紫千红”等句,随后有高跷、锣鼓、龙灯等。

江苏睢宁,上元灯会,各村鸣锣打鼓,剪彩做狮,一人擎首,一人摆尾,到处舞跃。更有糊纱为龙,中燃红烛,十数人持竿迎龙,游行城乡,灯火照耀得像是白天。

上海玩得更精彩,单说一条龙灯,就有十八节长,三十六名英俊男青年,彩裤锦衣,打扮华贵,每人捧着灯脚,在锣鼓声中,舞出很多花样。

贵阳的长龙,眼睛比碗还大,须长三尺,吐出龙舌。龙前有人擎着“宝”,上下舞动,叫“龙抢宝”,龙灯经过,燃放“泥台花”,这叫“接龙”。

浙江绍兴,除了闹灯以外,黄昏燃放花炮,有“连升三级”、“金盆闹月”、“穿天老鼠”等。

台湾各地过元宵,也相当热闹,除了“弄龙”、“弄狮”,还有“贯灯脚”的俗行。这天夜里妇女们多去参拜“注生娘娘”,祝生麟儿。有谚云:“贯脚灯,生生抛,过脚灯,生生抛。”所以她们多悬灯彩于自家的屋檐下,自己又提了灯在悬着的灯下走过,说如此行动,这年就可生男孩。

姑娘们看中如意郎君,元宵夜间要去偷窃他家的葱或野菜。男人们要在元宵夜里睡得很迟,说越迟则寿命越长。老翁老妇也有“听香”的俗信,他们先在神前烧香礼拜,然后掷珓,依其方向持杯珓以行,窃听路人言语,或站立人家墙外。听得第一句话,带回神前掷珓,以卜一年凶吉。

文人们集合在灯下,大家射文虎,这称“灯猜”。

台湾北部,元宵之夜,大家都要出迎火神,他们把火神偶像放在没顶的轿子里,由两个赤身露腿的青年抬着跑,途经之处,家家放纸炮相迎。正月十五大似年,

吃块肥肉好下田。这是流传于安徽农村的一句民谣。意思是说,元宵节就跟过年一样重要,一样热闹。过了正月十五,也就算过完了年,要准备农事,开始春耕生产了。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元宵节“闹”的方式很多,有张灯、观灯、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古时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大吉大利的日子。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代也称作“宵”,“元宵”便由此而得名。

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夺位。吕后死后,大将周勃和宰相陈平等人平定“诸吕之乱”,拥戴刘邦儿子刘恒即位,称汉文帝。因平定叛乱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于是,这一天就被汉文帝定为“元宵节”。有人说,道教对元宵节也有重要影响。道教有所谓“三元神”,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这三位官神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诞辰日,古代称这三个日子分别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所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教义中将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灯一直是佛前的一种供具。汉明帝为宣扬佛教,敕令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敬佛。从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8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