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城贾村民间赛社:起源由来、传承历史、特色活动

山西潞城贾村民间赛社

我省长治潞城的贾村民间赛社是一项蕴含古代礼仪、风俗、民间艺术的民俗活动,是农耕社会“春祈秋报”古俗古风的遗存。

贾村赛社保存着宋元时的面貌特征,每至赛社必请农业始祖“神农炎帝”以及“土地”“风雨雷电”诸神,活动中有“祭太阳”“祭太阴”“祭风”以至“祈雨接水”的古代风俗仪式,赛社中驱傩性的表演原始古朴,今已罕见。活动中所保留的模仿唐宋帝王寿诞的礼仪活动,活态再现了古籍文献资料中的记载,遗存着宋元伎乐表演特色,也可以从中窥见明代乐户制度的形态。

在长治潞城贾村,流传着“每年一小赛,四十年一大赛”的古规;该村民间还保存着自明代相传的《周乐星图》赛社礼乐用本,该本依照宋元旧规,按宋徽宗“大晟”礼乐规制,记录着由“四十大曲”而来的队舞队戏以及宋元杂剧院本。直至清末民国,贾村赛社历代相承,各届赛社均由当地“乐户”承应伎乐,演出队戏、杂剧、院本。1944年举办了最后一次。

贾村赛社活动场面气派宏大,仪节繁缛冗沓,上百人的队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每逢赛社,主神庆寿,百神共祀,邀请诸神前来赴筵,先要举行“下请”“迎神”仪式。迎神这一天最为热闹,村民抬着銮驾仪仗、神楼神马,举行各种社火表演游街转村。迎神回庙后,举行安神升殿仪式。之后三日赛社,分别称为“头赛”“正赛”“末赛”,最后以送神结束。在三日赛社中,主要的礼仪是“供盏”,模仿帝王寿宴的“盏次”,每日早午晚三次供盏。

早供“卯宴三盏”,午供七盏或十二盏,晚供八盏。每次供盏,先“一茶三酒”,再接每盏两趟(先果后食),每趟都在神前敬酒。供盏完毕,最后再献一趟茶,供盏结束。供盏过程中,“亭子”端盘,“帏子”执仗,一亭一帏对应一位尊神,人数由神位多少而定。前行细乐8人,报食、亭帏、押盏人员分列两行相随,号称“东西两班”。队伍按规定路线,登阶折旋,东上西下,依主礼先生唱礼节次进行。在整个礼仪中,以前三盏礼规最严,强调“吹头盏,唱二盏,舞三盏”,即头盏细吹细打,二盏靠乐歌唱,三盏队舞或队戏。文舞即“花队”女舞,武舞多为戴面具的迓鼓队和“再撞再杀”形式的舞蹈。

当地俗谚有“庙赛看三行,王八、厨子、鬼阴阳”之说,特指乐户表演、神厨制作、阴阳家主持礼仪在赛社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三行”关系着赛社的成败,一般要按旧例邀请相对固定的传承者。贾村赛社因连年举办,自清末以后便由本村人员担任“三行”,只有赛社乐户仍循旧规邀请境内乐户后代。在活动中乐户穿戴的服饰样式特殊,头戴七折八扣小帽,箍以额翼(又称花抿),上插雉尾,象征翼星崇拜;身穿前短后长的“龙褂”,从前面看似马褂,从后面看又像长袍,或穿有领无袖的“开氅”。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插祭”,它既是赛社神场的布置设施,又是特别的祭祀用品,用面雕镂、油炸,然后经过巧妙扎结,组成一个高宽如墙、状似层楼的面塑建筑,每层之间还插塑故事人物。赛社乐户的传承多为家传口授,平顺西社村王家至今仍有乐户的后人执业吹打,1985年山西省文化厅作仿古录像时,王家献出遗存的杂剧抄本,并由第四代传人王福运口授了院本《土地堂》,王家对赛社文化遗存保护做了一定的贡献。

贾村赛社1944年中断,曾在1997年、1999年、2004年、2006年举办过4次“仿古大赛”,其间,一批老艺人包括赛社主礼先生、神厨制作等相继去世。省文化厅在1985年抢救了一些赛社剧目,也有学者在考察中搜集了一批文字和实物资料,并对当地的乐户作过较全面的考察。此后,贾村恢复了办赛社的活动,每年小办一次,赛社活动涉及人员众多,费用支出较大,远非倾全村或多村之力就能举办,古老的赛社活动面临濒危。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76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