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历史上曾多次反抗反动统治者的统治,其中以明代广西大藤峡起义最为有名。
黔江波涛滚滚,地势险要,河两岸住着瑶、壮、汉各族人民。他们往来于黔江两岸,都必须依靠横跨在黔江江面上的一根粗大的山藤。这个峡谷也因此得名大藤峡。
瑶家有个男子,名叫侯大苟。有一天,他挑着一担干柴来到江边,正想过江,几艘满载货物的大船从上游鱼贯而下,商家老板们正在甲板上饮酒作乐,货船从大藤下擦顶而过,好不威风。
晚上,侯大苟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穷人终年日晒雨淋,累断筋骨,还吃不饱穿不暖;富人不劳动为何酒肉满桌,钱财万贯?那货船上堆积如山的货物,不就是穷人的血汗吗?凭什么让他们享受?如果大藤能听我的使唤就好了。蒙蒙 中,祖先盘瓠王来到侯大苟的床边,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侯大苟,我的好子孙,你有什么困难吗?”
侯大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盘瓠王。盘瓠王给了他一支牛角,告诉了他使用咒语和使唤大藤的方法后便离开了。
侯大苟在笑声中醒来,发现床头放着一支牛角。他又惊又喜,想起了梦中盘瓠王的一席话,便拿着牛角,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江边,按照盘瓠王的吩咐,念咒语,吹牛角。他喊“沉”,大藤便沉入江底;叫“起”,大藤马上升起。侯大苟有了使唤大藤的法宝,便召来一些身强体壮的人,带着弓弩梭镖在江边守候,用大藤来拦阻大商家的货船,把他们的不义之财抢夺过来分给远近穷苦的乡亲。从此,来往商船,过路官吏,无不提心吊胆。
大藤能沉能浮的事在山里山外传开了。地方官绅和富有商家联名写了奏折禀报朝廷,说侯大苟率领瑶民在大藤峡造反作乱,请求朝廷出兵讨伐。朝廷几次派兵讨伐,都失败了。后来,朝廷派来人称韩都督的韩雍,带兵十六万,把大藤峡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下令见瑶人就杀,遇瑶寨便烧。
在官兵的重重包围、分兵合击之下,侯大苟领导起义军依仗天险和莽莽群山与官兵周旋,打得官兵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一天清晨,山雾迷漫,三步之外看不清人的模样。诡计多端的韩都督调来大批官兵,赶来许多山羊,在每只山羊的尾巴上拴上一串鞭炮。官兵点燃鞭炮,噼噼啪啪地响,山羊受惊,向山上冲去。起义军以为是官兵冲上来了,砍断木栓推倒垒墙,大小石头向山下滚去,响声有如山崩地裂;接着一支支毒箭嗖嗖地向山下射去。待石头滚完、毒箭射尽,官兵才蜂拥而上。侯大苟知道上当了,立即带兵神速转移,官兵虽攻上了营盘顶,却扑了个空。
官兵砸碎了起义军的营盘和瑶寨的坛坛罐罐之后,像斗胜的公鸡一样,趾高气扬地哼着小调从山上下来,踩着大藤向对岸的营地走去。眼看官兵就要走到对岸了,埋伏在附近山林里的起义军们心急如焚,准备冲出去把官兵们杀个片甲不留。
有人急匆匆地对侯大苟说:“侯大哥,快下命令吧!”
侯大苟胸有成竹地回答:“不用着急。”
不一会儿,只见他从腰间取下牛角,嘴里念道:“不怕狼,不怕虎,牛角显神灵,官兵为我掳。”接着他吹起牛角,只听嘟嘟嘟三声,大藤便哗啦啦地沉到了江底,官兵纷纷落水,被大浪卷入漩涡,流入黔江喂鱼去了。在岸边等候过江的官兵,见状胆战心惊,一片混乱。侯大苟指挥起义军,一阵弓箭,一阵冲锋,官兵死的死,伤的伤,被打得一败涂地。官兵败退之后,侯大苟又念起咒语,吹了五声牛角,大藤重又升起,横跨黔江两岸。
韩都督打不垮英勇的起义军,捉不到英雄的侯大苟,便把全部的怒火倾泻到大藤上。
他亲自挑选了一批木匠出身的官兵,提着大斧,夜间悄悄地来到江边,找到大藤,噼里啪啦地砍了起来。砍呀砍呀,所有的斧子都砍钝了,官兵们都累垮了,在他们稍事休息的时候,斧痕又慢慢复合了,大藤依然如故,完好无损。
大藤砍不断,韩都督又气又恼,吃不好,睡不安。他绞尽脑汁,又想出了一计。
第二天,他从当地招募的兵勇中,挑选了一个会讲瑶话的,扮成瑶人,混入瑶民起义军,探听大藤的秘密。
起义军打了胜仗,士气高昂,军威大振。密探来到起义军营盘时,正遇上义军杀猪宰鸡庆贺胜利。人们划拳猜马,好不开心。酒酣耳热之间,密探故意夸奖说:“我们侯大哥领导有方,有胆有谋!”有人得意地说:“那当然啦。侯大哥法术高强,连大藤都听从他的调遣,哪会害怕韩都督那区区一万多官兵!”
一个微醺欲醉的小伙子说:“怕什么,我们瑶家就是天不怕,地不怕,韩雍官兵踩脚下!”说完哈哈大笑。密探又说:“我不信。俗话说,牛马怕鞭,蚊虫怕烟,世上哪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东西?”
一个醉汉结结巴巴地说:“老⋯⋯老⋯⋯兄讲得对。”接着便随口哼起了小调:“刀不怕,斧不怕,只怕狗血泼,就怕牙沙沙!”密探听了,连夜奔回军营禀报韩都督。韩雍喜出望外,马上挑选几个士兵,带着大锯,端着狗血,兵分两路,星夜赶到江边,先用狗血泼藤,然后把大锯往藤上一架,锯了起来。只听得沙沙作响,天刚蒙蒙亮,大藤两端都被锯断了。大藤顺江而下,漂呀漂呀,不知漂了多久,最后在一处滩头搁浅了,这个地方因此得名藤县。而大藤峡也因此被改名为断藤峡。